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记全国公安监管系统集体一等功绵阳市拘留所


让和谐之花更艳丽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5-05  发稿编辑:景秀丽

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亲切接见绵阳市拘留所所长向性伟。.jpg

 

编者按:4月22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监管工作会议,会上对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的四川省绵阳市拘留所等15个单位予以了隆重表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亲自为绵阳市拘留所颁发了奖牌和奖金。据悉,绵阳市拘留所是四川省公安监管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所长向性伟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这是绵阳市拘留所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目标。近年来,所长向性伟一班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紧扣执法管理工作特性,立足教育矫治,创新“五大机制”,实施“八大率先工程”,强力推行管教新模式和教育工作社会化,进一步加强对违法人员的教育、感化与挽救工作,实现了连续33年“安全零事故”、“民警队伍零违纪”的“双零”目标。连续6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拘留所,连续11年保持了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推行拘留所管理教育新模式”先进单位,2011年被公安部监所管理局评为“全国拘留所教育工作社会化先进单位”,2011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标兵拘留所”,成为西部12个省(市、区)拘留所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该所民警用真情和爱心圆满完成了对一批又一批违法人员的教育、感化、挽救任务,所长向性伟荣获“全国公安监管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殊荣,受到公安部表彰。

创新安全防范机制

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绵阳市拘留所按照“静态动态两步走,三级管理分色控”的思路,全面实施拘留人员安全风险评估。静态评估,由收拘民警在被拘留人员入所时依据其违法性质、生理状况和身份特点等22项指标,提出轻度风险等级(绿色)、中度风险等级(黄色)和高度风险等级(红色)的初评意见,报带班领导确定;动态评估,每日由带班值班、监控巡视、管教医务、心理咨询等“七方联动”,根据被拘留人的现实表现、身体情况和心理测评等30项指标,做出维持或变更风险等级决定,同时将每名被拘留人的个人信息、风险评估等通过信息平台在监控、值班等岗位终端上24小时滚动播放,形成时时提醒、动态管控。

强化安全防控制度。严格安全预想制度,坚持全警参与每日交接班检查,由值带班人员通报情况,大家就安全工作开展预想预警,实现人人知警情明重点、个个懂方法会处置;严格勤务运行制度,推行“两优化”、“三巡查”、“四必谈”;严格安全检查制度,主管民警每日对拘室安全检查一次,分管所领导每周组织对拘留区安全检查两次,所长每月组织对全所安全大检查一次。

强化安全设施建设。筹资110余万元建设和升级监控、门禁、电化教育、语音播报、信息管理系统,将收押出所、查询比对、巡视监控、管理教育等融入到一个平台,实现对被拘人员全天候全方位管控。

创新科学管理机制

实施因人施策的分类分级管理。绵阳市拘留所一方面根据拘留人员的性别、年龄、违法性质等进行分拘留区、分拘室的分类管理,另一方面按照安全风险评估的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结果,将“绿色”对象列为宽管,“红色”对象列为严管,将“其他”对象则列为普管,实行常规管理。

实施奖优罚劣的激励管理。每日由值班民警、管教民警和带班领导根据《绵阳市拘留所被拘留人员日考评制度》实施考评,并依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处遇级别。如连续3天被确定为A的,可以申请宽管;对连续3天被确定为C的,实施严管;对在所期间天天获A的,酌情给予奖励,调动了被拘人员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实施共建共享的精细管理。自主研发“拘留人员管教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细化收拘、管教、医务、财务、安防等14个板块,将过去分散在各个岗位的“口袋信息”、“书面台帐”采集转化为集中统一适时变动的“电子信息”、“流动档案”,各岗位民警仅通过手指的触摸,便可以进行信息录入查询、自动分析评估、智能打印等操作,并可根据平台评估结果和预警信息,适时调整管控措施,从而实现对被拘留人的动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创新教育矫治机制

搭建多元化的社会化教育转化平台。绵阳市拘留所一是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媒体到拘留所视察,观摩、报道教育转化典型;先后与绵阳市教体局等12家单位建立协作关系,聘请16名专家学者、律师技师等组成志愿者团队定期到拘留所开展帮教工作;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绵阳师范学院教授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师,对有心理疾患的被拘人员及时予以干预疏导。二是整合社会资源,率先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多功能教学室,率先与绵阳市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阅览室”,与绵阳市文明办合作开发自助学习网,引导被拘人员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丰富多样化教育感化方法。在巩固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讲解案例与现身说法相结合、所内民警帮教与亲友家属劝诫相结合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率先实施《教育文体活动周计划》工作机制,开展规范化教育;率先制作《被拘留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片》,每日下午14点定时播放,缩短在拘人员养成习惯形成的时间;率先制作卡通式案例教育展板,一个案例一条法规一幅漫画,生动形象地进行法律教育;率先开设“道德讲堂”,邀请“警界保尔”黄曼、“小巷总理”易德顺等形象讲解法、理、情,持续传递正能量;率先建立远程视频会见系统,方便网上亲情会见;率先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在被拘留人入所、在拘、出所等时间节点发短信告知其亲属相关情况,并提供咨询服务;率先开通官方微博,与网民“键对键”交流;开设“励志讲堂”,让被拘留人走上讲台,谈体会、讲创业。

拓展最优化的教育感化效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全国公安监管场所中率先建立“和谐调解工作室”,推行“以法警醒、以理规劝、以情互动”的方式,开展被拘留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帮助一个人、温暖一个家、赢得一片人心、维护一方平安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教育感化破案行动,仅2009年至今就传递违法犯罪线索754条,协助警方破获了震惊绵阳的高新区2009年“1·24”强奸杀人案、绵阳城区系列色诱盗窃案等刑事案件211件。

创新执法管理机制

规范执法主体。绵阳市拘留所建立单位和个人执法档案,落实执法资格考试,明确界定民警、协勤的工作职责。

规范执法程序。制定《绵阳市拘留所收拘工作规定》等20余种规章制度,对被拘留人从入所到出所、从教育到管理、从就医到生活、从会见到询问的各个执法程序都进行明确,同时在落实公安部15种台帐的基础上,制作《拘室管理日志》等40余种台帐,确保每一次执法行为都实现雁过留声、水过留痕。

规范执法行为。制定《绵阳市拘留所民警执法管理操作手册》,明确各岗位各环节的职责、执法标准和言行规范;自主开发音视频自动播放系统定时提示一日生活作息、定时播放背景音乐、定时播放宣传教育片、定时播放经典诵读,定时跟唱《公民道德歌》,从而固化民警执勤行为,克服管理教育随意性。

创新权益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人性化的育人氛围。绵阳市拘留所筹资500余万元新建、改造了多功能教室、警示教育大厅等功能房,扩大宽管区、活动区。在各区域设置名言警句,根据不同功能设计不同内容的文化建设,摆放“法、理、情”文化石,让全所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种植培育柚子、枣子、桂花等树木花卉,实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和谐互动。

不断加大人性化保障力度。争取财政支持,足额保障被拘留人伙食费;与绵阳市人民医院合作,开通被拘留人患病治疗的“四优一定”“绿色通道”;公布被拘留人每周食谱,推行民族餐、生日餐、病号餐、节日餐,实行食品72小时留样备检制度;设置自选超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保证每日供给热水;建立“爱心屋”,设立“爱心帮扶金”,对困难家庭的被拘人员给予帮助、对没有路费的给予补助,民警坚持将“真心、爱心、细心、耐心”贯穿于日常管教工作始终,使被拘留人员感受到法中有情,严中融爱。

不断细化人性化管教措施。严格实行收押体检、权利义务告知、财物管理、通讯会见等“七大制度”,固化民警执勤行为。设立预防“牢头狱霸”的温馨提示,提高被拘人自我保护意识,全方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邀请被拘留人员家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警风警纪监督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所,接受监督,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管教工作,社会效果良好,《人民公安报》、《中央政法刊物》、《四川政法》、《四川法制报》等媒体先后进行采访报道。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大红锦旗,代表着被拘出所人员对绵阳市拘留所工作的信任、肯定和褒奖。然而,教育矫治工作任重道远,绵阳市拘留所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辱使命,不断创新举措,为绵阳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绵阳市拘留所所长向性伟如是说。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