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江油法官指点 山民揭秘火药之谜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2-11  发稿编辑:景秀丽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作为火药主要原料的硝采制何处?在什么地方熬制?这一直是困扰国人的千古之谜。从2002年起,在帮扶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法官的指点下,江油市重华镇山民陈加培先后12次赴北京邀请专家考证,并最终揭开了秘密——江油老君山曾是规模宏大的熬硝地,它曾是当时政府的"军工厂"。   
 

  A 探访  艰难跋涉寻硝洞
  烟子洞:崖石布满冰渣硝
  重华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2010年以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一直帮扶这外山区古镇。近日,在当地山民引领下,笔者一行从老君山脚出发,向海拔2200多米的烟子洞挺进。经过9小时艰难跋涉,我们于当晚11时许到达烟子洞。
  烟子洞藏在一个陡坡下的"凹"形悬崖下。借助发电机驱动的2只200瓦电灯泡的光亮,记者一行蜷缩着进入洞内。爬行不到20米,眼前突然豁然开朗:洞宽达60米左右,洞高也有50多米,环顾左右,偶尔可看到一些或自然、或人工开凿的坑洞。
  洞的崖石上布满了白色的冰渣状物。用舌头轻舔,其味凉。"这就是天然硝矿,其含硝量非常高。"陈加培说。往前走约200米,多处排列着类似锅一样的泥坑,坚硬无比。陈加培称,这就是古人熬硝的硝池、灶台和水槽。"像这样成规模的硝生产作坊,烟子洞里一共有4个,如果要让这4个作坊同时运转起来,估计得有上千名工人才行。"
  朝阳洞:规模宏大的熬硝地
  从烟子洞继续翻山前行2小时,就到了老君山悬崖绝壁上的朝阳洞。该洞宽、高各70米、深达7.5公里;洞内散落着大量瓷片、土碗及熬硝的残留物。曾进洞考察的绵阳文物所所长黄光兴说,洞内光滑的花岗石梯就像被人精心打磨过一样,其实,这是产硝者千百年来用脚一步步磨出来的。这里的硝池排列整齐,规模大,全国很少见。
  朝阳洞外是一片原始森林,还有许多坟墓。文物专家说,这些墓的主人多是当时的熬硝工。"如果深1公里的烟子洞能容纳上千名制硝工的话,那么,在7.5公里、有10多处硝池的朝阳洞,每天至少有上万人参与硝的提炼、运输等工作。"
  "老君山里隐藏的不是一般的硝洞,而是规模宏大的熬硝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华域九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徐向东到江油老君山考察后说。
 

  B 揭秘 硝洞就是"军工厂"
  12次上北京江油农民邀专家考证
  当地人都知道老君山上有很多硝洞子,但却从来没有人去深究过这些硝洞子里是否埋藏了秘密。陈加培是个例外,他在帮扶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法官的指点下,不仅在烟子洞内找到了古人用铜制的箭头,还发现了很多年代久远的瓷片。但老陈并不满足这些,他想进一步揭秘。
  史料记载,老君山朝阳洞山势高峻陡险,洞在中峰悬崖峭壁间,由江邑旱炉坪结搭天梯,踏梯而下至洞,洞高八丈宽六丈深十五里;重华古镇是交通死角,但这里却有江西、广东、陕西等大小会馆8处;山上的硝洞子众多,且有兵役巡查、把守……这一连串的疑问萦绕在陈加培的脑海中。
  2003年3月25日,陈加培在帮扶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法官的帮助下,首次自费到北京,找到时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的徐向东,邀请其前往考证。当年,徐馆长连续3次到老君山考察。考证后,徐向东语出惊人:老君山上有烟子洞、犀牛洞、九仙洞等10多处硝洞,这些硝洞很多隐藏在悬崖峭壁上。
  从2003年到2005年期间,陈加培连续12次到北京,找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到老君山进行考察。期间,他几乎停止了对外包工揽活,一门心思为"揭秘"。
  专家推断 老君山是火药原料基地
  2003年11月,徐向东率30多名专家考察了烟子洞和朝阳洞,还探访了重华镇的多家会馆。据称,在当时的古镇会馆一条街上有两条专卖火炮的街道,"火炮街一定与火药产销有关"。
  重华镇没有其它丰富的物产资源,为何多省会馆云集在此?徐向东推断:一定是为了硝!并推断神奇硝洞和会馆藏着"军机"。史料记载,重华镇上的会馆都修建于1736年前后,当时川内战争不断。专家由此推断,硝洞子生产的硝,混合硫磺和木炭粉末生产火药,主要用于战争,老君山朝阳洞、烟子洞等就是当时政府的"军工厂"。
  专家初步确认,老君山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火药原料基地。徐向东认为:"老君山是与火药发明有关的文物富集区,它对弄清古代火药发明和生产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文物界泰斗罗哲文、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荣大为称,这个发现是火药发明的物证,其现有规模就可构成地下的火药文化博物馆。
  2006年,国务院正式将老君山古硝洞遗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 规划重华镇 要建火药博物馆
  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重华古镇,火炮街上的锣鼓声引人好奇:一群身着黄色古代服饰的鼓手,齐敲腰间的花鼓、腰鼓,鼓声变幻莫测,一会儿像千军万马奔腾急,一会儿又如和风细雨燕子斜。
  重华镇一位负责人称,由于年久失修,广东、福建等地军火商为收购、贩运火药而建的8大会馆大多已破旧废弃,目前仅存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宫。会馆的设立把外省的文化带进了重华镇,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鼓文化,鼓在古时大多跟战争有关,击鼓以鼓舞士气。考古人员和文艺工作者通过查阅古籍、走访民间艺人、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发现了湮没多时的"重华鼓会"。经过努力,终于复活了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
  据悉,为了再现过去火药交易时重华古镇的繁华,让国人了解我国火药发明方面的知识,重华将打造中国首家博物馆。设计中的火药博物馆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由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群、中国火药兵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火架3部分组成。3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形象地展示火药在我国的发明、应用及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的生产全过程。


  D 心愿 把重华打造成旅游胜地
  折腾4年多"陈疯子"花费18万
  为了弄清火药原料的来龙去脉,陈加培这个靠承包小工程起家的普通农民,把多年攒下的18万余元全砸了进去,为此,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陈疯子"。
  笔者在陈加培家看到了他写给重华镇党委、政府的一份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从2002年5月到2006年2月期间,多次单独或陪同江油市、重华镇有关领导到北京请专家所花销的费用,总计18.6万元。"我写这个报告的目的是希望政府承认我所做的工作,希望在老君山开发上得到一些工程,以弥补损失。"对陈加培在硝洞子申报国保方面所做的工作,时任重华镇党委书记的代勇和镇长唐立春予以"高度评价",希望"有机会"通过做工程来弥补他个人的经济损失。
  对话陈加培
  我想彻底弄清火药发明地
  笔:当初,你为何花这么大功夫自筹资金去北京请专家到重华?
  陈:我当时有一二十万元钱,也算镇上比较有钱的了。其他地方一些富裕起来的老板或修学校,或修公路搞慈善事业。我想,重华有那么多的硝洞子,千百年来没有人去深究它。我想把它弄明白。
  笔:没有其他目的?
  陈:有。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如果有开发商来投资,我也可以得到一些工程做,这样可以弥补一下我的投入。
  笔:你得到了吗?
  陈:两年前,绵阳一家公司在老君山投入500万元开发旅游产业,我得到了几万元修山门的项目。之后就没有了。
  笔:后悔吗?
  陈:不后悔。在帮扶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法院法官的帮助下,通过我4年多的奔波,专家们认同了老君山硝洞子是我国火药原料硝的最大生产基地,老君山古硝洞遗址也获得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授牌。中央电视台还先后两次播放了专题片,使老君山硝洞子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现在,我被镇政府聘为硝洞子巡视护卫员,每个月有300元的工资。
  笔: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陈:我将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挣的钱用来彻底弄清古代火药发明地在什么地方。我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有限,我可以跑全国,跑世界,可以请专家来考证。
  相关资料
  老外眼中的"中国雪"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火药的发明正是来自中国古代道家的"炼丹术"。老君山上至今还有宋代修建的四座道教道观。古代道家通过"炼丹术"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
  汉代药典《神龙本草经》共载药物365种,硝石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硫磺和硝石都是医病的药,又因为这两样东西和木炭混合在一起会发火,因此大家就把这三种东西的混合物叫"火药",它的意思就是"着火的药"。"硝"色白,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13世纪时,火药传入阿拉伯和埃及,被称为"中国雪",波斯称其为"中国盐"。英、法等国直到14世纪中期才出现有关火药的记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