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120人讲述90年的故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2-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他们是党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的亲属 战友 同志

他们是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相关者

他们是重大事件亲历者、重大工程参与者、重大成果创造者

 

钱老身后留下两座丰碑

讲述人:涂元季    学森的秘书和学术助手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因病逝世。

我在钱老身边工作了26年,一直陪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钱老应该是很安详地走了。因为他说过:“我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他做到了,人民也永远记住了他,他被称为“人民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客居美国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毅然回到祖国,担任了“两弹一星”工程中导弹、卫星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在他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1966年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了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8年他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两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然而,钱老十分淡泊名利。有人曾经想给他写传,他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但当钱老获悉中组部把他作为建国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时,“心情激动极了”。
钱老身后给中华民族留下两座丰碑,一座是他的科学成就;一座是他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这两座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共和国的光荣史册中。

 

默默三线 千古丰碑

讲述人:王春才    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

1964年夏,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决定。根据毛泽东的划分,云、川、陕、贵、甘全境及豫、鄂、湘的西部地区为重点区域。这一地区位于我国的纵深腹地,在当时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毛主席曾说内地一天建设不好,他睡不好觉。

从1964年开始,广大共产党员带头,上千万三线建设者在这一鲜为人知的领域里隐姓埋名,奔赴荒山野岭、戈壁沙漠,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光上海派往三线的有150万人,陕西等地还动员了几万学生参与三线建设。当人们看见中国西部天空升起蘑菇云,看见火箭冲向天空,看见现代化兵器、飞机、舰船,看见荒原、山谷间钢城、工厂、电站拔地而起时,可曾想到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三线人。

从1964年至1980年,三线建设累计投资2050亿元。进入八十年代,国务院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决策,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转移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城镇,更多的三线企业在原址逐步进行结构调整。

历史在不断前进,一代又一代人三线人听党的话,用青春和行动见证了三线建设的风雨彩虹。三线建设不仅开拓了西部地区建设新局面,保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巨大精神财富。(摘自《党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