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走转改”与媒体价值回归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2-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走转改”正在继续。这是继去年“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活动之后,新闻界又一大型专题活动。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其成为一场从上到下、遍及全国的浩大教育活动的主题,本身就值得每个从业者深思。新闻能脱离民众吗?能摒弃人本关怀和民生视角吗?可以沦为上对下的空洞说教吗?想来职业新闻人都不会给出肯定回答。可是谁能保证,每件新闻作品每次新闻操作都完全恪守这本该刻入媒体人心底的新闻准则呢?毕竟,新闻最终以何面貌呈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媒体自我安慰的借口。

并不是一个新闻人下了多少次基层,就能无障碍地“转”和“改”的。关键还在于“心”。不然,那种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操作手法,即便是扎在基层一线,最后出来的作品还是摆脱不了假大空的八股范式。

要让民众真正喜闻乐见,媒体必须承担起公权之外的“打捞沉没声音”的重任,全面深刻反映转型期的民众诉求,契合民生实际。《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的名义发表的系列评论文章,就是一个“走转改”的范本。

这些评论关切民生主题,风格平和,在选题、语态、文本、表述上都与民众固有印象中的党报风格有很大差别,引起了业内和民间的强烈关注,广获盛誉。仅从评论标题就可窥见一二,如《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等。

世人皆知“官话累人,官腔雷人,套话烦人,假话坑人”。在社会信任日渐消散的语境下,轻侮民智的官样文章和公文表述,都成了失去现实粘合力的语词碎片。说者不以为意,听者嗤之以鼻。所以,改变媒体的说话方式,刻不容缓。

而要想表达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先要弄清有效的表达以什么为内核。如果只是所谓的精英话语,亦或是站在官本立场的假大空式的通报发言,那么这样的媒体只能让受众望而却步,空耗社会信任。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官方讲话发文,还是公共媒介信息传播,其话语体系都需以对公民人格、尊严、智慧的尊重为前提,更人性、更文明、更合乎法治诉求。只有如此,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才更益于社会和谐进步。

媒体的“走转改”,也是回应社会关切、面对公众焦虑、处理社情民意的方式之一。要转要改,就要正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用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核去消解“弱势心态”,给弱者以畅达利益诉求的通道,让民众的权利得到保证,让民众的奋斗获得价值。媒体要在新闻传播中与受众良性互动,争取更大范围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尊重,塑造平和生动的亲民形象。

不管有没有专项活动,不管是在活动之内还是在活动之外,媒体人的底线共识应该是一致的。有一篇报纸社论中有这样的话:“做媒体,首先要有良知;没有良知,纵然有生花妙笔,写出的只能是一篇篇令万人唾弃的丑文。”这或可视为“走转改”的一种价值旨归吧。(中国报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