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遗址保护第一阶段工程竣工
9月19日,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内,环保电瓶参观车穿行在柏油铺设的参观纪念道路上,人们驻足在新建的中央祭奠园里悼念,通往九环线的北大门完善了具有羌族风貌的接待设施。据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赵凯生介绍,到目前,耗资9000万元的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第一阶段工程已完工,为群众提供了文明安全的祭奠场所。
防护网建设护遗址
据介绍,2009年6月,绵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高效快捷地开展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地震纪念馆和任家坪集镇建设工作。
2011年年初,长约 200多米,净高19.5米的魏家沟一号拦沙坝完工;接着,长约2000米的湔江河堤建成后,避免了洪水直接冲击建筑物遗址。
目前,在北川老县城周边修建了以魏家沟一号坝为代表的26座拦沙坝,还修建了导流堤、防洪堤、截流沟等保护工程,对周边的山体则安装了13912平方米的防护网。
震后遗址传大爱
据了解,为防止地震遗址遭到破坏,指挥部已在北川老县城四周安装了5400米安全围栏,在恢复的5公里长的纪念通道两边装了5230米长的安全护栏和标识标牌,并布设监控系统。到目前,完成了核心区内14处15幢震损建筑的应急支撑加固,实现了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灾难性地震遗址的目标。
据介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经过两年多的打造,不仅成为留存“5·12”特大地震灾难的记忆,传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载体,更是展现人类爱的力量以及人类对自然再认识的平台,还是人们开展预防特大自然灾害教育和科研的基地。
遗址开放寄哀思
据介绍,在“5·12”特大地震后,北川老县城作为全世界原址原貌保存的最大灾难性地震遗址,被四川省确定为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宣部确定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三基地一窗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2010年5月15日,面向社会公众适度开放至今,已有序组织了58万余名社会公众参观纪念。完成二级以上政务接待70多次,还接待了外国驻华使节考察团、南非代表团、日本代表团等2000多个考察团队。
据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指挥部规划建设部梁策部长介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分两个阶段。下一阶段的保护中,将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里的震损建筑物进行永久性加固。目前,正在建设无线监控系统,随时监测震损建筑物的倾倒情况,以采取措施保护治理,实现对北川地震遗址的“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