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党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的亲属 战友 同志
他们是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相关者
他们是重大事件亲历者、重大工程参与者、重大成果创造者
恽代英与《中国青年》
讲述人:李良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恽代英年谱》、《恽代英传》的作者
恽代英群众化的品质,在大革命时期影响了一代青年。他在主编《中国青年》期间,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郭沫若曾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恽代英的文章之所以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是因为他的文章绝不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把革命的道理与广大青年切身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青年》编辑部每天要收到几十封甚至上百封读者来信,还有许多青年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求教。对于读者的来信,恽代英不管多忙,都要和其他编辑一起写回信。1925年8月,山西一位署名“乔刚”的青年写了一篇通讯——《山西学生的抗税运动》,投寄《中国青年》编辑部,反映山西青年学生不满阎锡山“强征房屋税”、“发行流行券”而举行游行抗议活动的情况。恽代英将这篇通讯发表在刊物上,并写了近500字的按语,号召全国青年向山西青年学习。乔刚深受恽代英的鼓舞,当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薄一波同志晚年回忆起这段历史时非常激动,由此大家才知道“乔刚”原来就是薄一波。
我写电影《邓恩铭》
讲述人:杨胜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副主任、电影《邓恩铭》的编剧
邓恩铭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占据着多个“唯一”。他是唯一来自西部边远山区(贵州省荔波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水族),唯一的中学生,唯一数次入狱数次越狱,牺牲时年龄最小的中共早期领导人。
1917年8月,邓恩铭随叔父黄泽沛到山东济南求学。次年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亲密的战友王尽美,二人积极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2年1月,邓恩铭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先后组建了中共淄博矿区支部、中共青岛支部,并担任青岛支部书记。邓恩铭一生的精力,多半和工人在一起,始终与工人打成一片。有一次,王元昌刚到青岛参加工运时,穿着长袍,端着架子,满面书生地往工厂跑。邓恩铭笑着说:“同志,这是到工厂去,不是到学校。要组织工人,首先要自己变成工人,脱掉长袍,和工人生活在一块,才能和工人交朋友,成为工人同志的知心人……”
1928年12月,邓恩铭被捕入狱,他把监狱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新战场。他在难友中具有很高的威信。狱中环境恶劣,他的结核病复发,当颈部淋巴结核溃烂时,有位难友不顾一切,用嘴把脓一点点吸出。(摘自《党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