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真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话就敢说,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常常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不知所措。
在上《共同的家》一课的课堂上,我问道:你们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呢?有很多小朋友举起手来,我便找了几个孩子回答,有的说“泥土是蚯蚓的家”,有的说“垃圾箱是垃圾的家”,也有的说“花是蝴蝶的家”……这时有很多同学怕自己想说的答案让别人说了,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叫到他回答时便纷纷站起来,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这时,杨映浩同学竟然站起来亮开嗓子吼道:“任老师,鼻子是鼻涕的家。”“哈……”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那厕所是大便的家”,“耳朵是耳屎的家”……此时此刻的孩子们,像受到启发抢着发言,说话声、笑声、快要把教室掀翻了……我开始发懵了……
此时,我想停下课来批评孩子们发言前不举手,不遵守课堂秩序;想责备他们口无遮拦,哗众取宠,言语低俗……看到他们天真的笑脸,我又想起了以前在小学高段孩子的课堂上,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我和老师们一致认为:孩子大了,老师的上课提问他们有的“不想说”了,有的“不敢说”了。而在低段语文教学时,孩子们就会像在我这堂课上的表现一样,争先恐后的不顾一切的发言。这样的转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作为老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一个孩子光听不说的课堂是否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高年级孩子们在课堂上想说、要说的激情到哪里去了呢?
深呼吸,冷静五分钟后,孩子们的自由发挥也收场了。我一声“嘘”,让他们静下来。“孩子们,你们七嘴八舌的说话,老师听不清楚,举手一个一个地说给老师听,好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余姗姗说到“垃圾箱时垃圾的家”时,我立刻赞美说:“你真是一个爱清洁的宝宝!”当余果说到“草原是马儿的家”时,我连忙说马儿在草原上真好玩;当再一次听到“鼻涕是鼻子的家”时,我也郑重的“嗯”一声,点点头,再说到:“鼻子可是用来呼吸的,有鼻涕的话,说明你生病了。”……就这样,我耐着性子听着孩子们的发言,给予他们以肯定或是建议。
一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有一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拓展思维,使他们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培养孩子的交流、表达能力。我想,如果这时我对孩子们横加指责或是强制的加予对错的评价,不是束缚孩子思维方式,抑制孩子表达欲望,慢慢地发展成不敢放开思维,不也大胆地了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的心理也与日俱增,到了高年级就更不愿也不敢发言了。此时,我想我需要做的是延展孩子的思维方式、表达欲望,呵护孩子想说和要说的热情……从表面上看可能有失偏颇,但我坚信我没有做错……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