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网络零售额34.15亿元
●新增电商企业507家,新培育电商平台企业2家
●新建村级服务网点347个,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7亿元
记者日前从市电商办获悉,今年1-6月,我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832.27亿元,同比增长27.93%;实现网络零售额34.15亿元,同比增长30.03%。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我市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通过多举措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资金、物流等问题,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一股强劲的电商发展大潮正在我市掀起。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全企入网”工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土地、税收、资金、人才培训、物流配送等方面对电子商务进行扶持,并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与“两新”、农业、旅游、教育、文化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引导传统工业线下产业集群向互联网市场延伸,积极推动传统行业“触网”。
壮大电商队伍,培育电商人才也是关键。为此,我市依托在绵高校资源,通过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区内高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精通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政策帮扶、跟踪服务和人才培育,全市电商企业加速“扩军”。众多传统行业纷纷“试水”电子商务;以江豆网、蜀农网、食哈哈、长虹点点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电商不断发展壮大……今年1-6月,我市新增电商企业507家,新培育电商平台企业2家。截至目前,我市电商平台企业已达50余家,电商应用企业3400余家,全市企业及个人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近万个。
不久前,绵阳跨境电商通关平台正式启动,在川出口企业自此有了一个集高效通关、报检、物流、仓储、分拣、后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通关平台。一时之间,全省各地外贸企业纷纷“抢滩”,一个完整的绵阳跨境电商生态圈逐渐形成。
串珠为链,才能集聚优势;握指成拳,才能发挥合力。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规划入手,特别统筹考虑了全市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坚持建设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错位发展,避免各自为战、无序竞争。
涪城区定位于生鲜食品O2O及配套发展;三台县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主;高新区则重点聚焦跨境电子商务……我市建成了十多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集聚区、专业楼宇(孵化器),全市形成了多头并进、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今年,受益于全市电商扶贫战略,农村专业合作社成了北川首批“触网”农户,借助县里和阿里巴巴村淘的合作平台,仅在“6·18村淘节”上,就卖出了150多万元的产品。
在绵阳,像夏泽斌这样“试水”电商,并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的农户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全面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出台系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政策,大力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推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点覆盖到每一个村。今年1-6月,全市新建村级服务网点347个,新增网销名特优产品199个,全市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7亿元。 (郑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