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转化提升 灾区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 我市推进重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12-01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三年前,特大地震使绵阳满目疮痍;三年后,灾后重建让绵阳涅槃重生。

在经开区长虹工业园,工业重建项目PDP已全面量产,年产5000万部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项目正加快实施;在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园,濒临灭绝的珙桐树被大批克隆,园内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额10亿、交易量100万批次;在绵安北产业带,辽宁大道、山东大道将一个个美丽的小城镇串在一起……

在加快灾后重建进程的同时,我市不断推进灾后重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重大项目尽快发挥效益,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起立”到“起跳”的再生性跨越。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前了二十年,民生项目惠及千家万户

地处偏远的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是我市276个灾后重建的乡镇卫生院之一。与震前相比,新建成的卫生院不仅坚固、宽敞,而且配备了电子监护仪、200倍的X光机、彩色B超等先进医疗仪器。

“以前我们都要到江油、绵阳去看病,现在卫生院修好了,医疗条件比过去好多了,看病很方便,很多病都能治疗了。”前来就诊的羌族群众朱珊深有感触。谈及卫生院的变化,今年新上任的院长温建国兴奋地说:“这样好的医疗设备,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就诊患者是地震前的3倍,收入是地震前的10倍。”

设施好、效益佳,服务更要做到家,不仅平武如此,今年以来,江油市卫生部门组成若干健康服务队,深入农村困难户、孤寡老人、计生困难户、困难大学生家庭,开展健康体检、义诊活动,已免费检查31660人;安县依托灾后新修医院,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走出诊室、走进家庭,主动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开展医院管理、医疗业务、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指导与培训,使绵阳灾区卫生系统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如今,我市已初步形成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的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位一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美观的教学楼、宽敞整洁的运动场、设施齐备的功能室……经过三年灾后重建,我市城乡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去年以来,我市整合灾后重建资源,依托重建的新学校,开设音乐、美术、棋牌、书法、体育、羌笛、羌绣、剪纸等兴趣班,“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了“青少年之家”。目前,我市实现了726所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全覆盖,专兼职校内外辅导员队伍达1.2万人。

学校、医院的条件改善了,灾后重建的农房更加漂亮了。在安县花荄镇前进村11组,一幢幢联排“别墅”,让城里人都很难相信这是农村:每家门前有院落,电视闭路线、电话线、上网宽带接进屋;“别墅”小区建有广场,安装了各种健身设施……“地震时这里到处是废墟和垃圾,灾后重建让我们前进村‘前进’了一大截!”村民陈春华如是说。

“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灾区群众用这样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新家园。灾后重建的民生项目已经惠及千家万户。

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灾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家乡的火车站真气派,比我见过的许多城市火车站都漂亮,候车大楼空间很大、非常舒适!”在广州打工5年之久的盐亭农民工王铭再次重返故土,眼前的绵阳火车站让他激动不已。

新建成的绵阳火车站新站楼,不仅站内车道由6个增至12个、站台由3个增至5个,而且候车大楼可同时容纳3000人以上,目前已成为绵阳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加速铁路线路和枢纽站点建设,串起数座城市的“同城”梦想。灾后重建中,我市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全力支持过境铁路项目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外部施工环境。目前,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成西铁路客运专线及成兰铁路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依托绵阳机场,抢抓重建机遇,大力拓展航空市场,绵阳“起飞”的通道被逐一打开,“川西北航空枢纽”正在加快形成。目前,绵阳机场航线已达到17条,通航城市达到20个,已成为国内支线机场中通航城市最多的机场。今年1-9月,绵阳机场累计运输旅客492923人次,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运输旅客量,今年全年有望突破80万人次。

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和川陕、川甘经济带,对接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绵阳灾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绵遂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成绵高速复线全线开工,成南巴陕高速加快建设,绵九高速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绵阳城区到各县市区的5条快速通道全部建成通车,形成了除绵阳至平武外的市到县“一小时经济圈”。

大交通打通灾后“造血”大动脉。沿着“绵阳—安县—北川”这条“5·12”特大地震著名救灾路线一路前行,人们便会发现:绵安北产业带迅速崛起!永兴—界牌—花荄—黄土—永昌—安昌—永安—擂鼓—曲山,平均每5公里就有一个现代化的城镇拔地而起,笔直宽阔的辽宁大道、新北川大道宛如一根长长的“丝线”,将这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串在一起。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吸引了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沿辽宁大道、山东大道一路前行可以看到:中国重汽、华晨动力、富临新能源汽车、维斯特农业、中联水泥……一路铺陈而去,构筑起绵阳经济新版图。

“未来3-5年,绵安北发展轴、产业带和城市带将快速崛起,市县一体化的愿景将在这里率先实现!”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贺旺如此断言。

除了“绵安北产业带”,我市还依托灾后市到县新建的其他快速通道,打破行政界限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倾力打造“绵江平产业带”、“绵三、绵盐产业带”、“绵梓产业带”。一个“统筹城乡、市县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抢抓重建机遇,依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加快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建设,构建我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激光环保、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研发和产业基地……绵阳灾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灾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车间里崭新的设备一尘不染,干净的地面光可鉴人,工人们在电脑显示屏前监控着设备关键部位的运行状况,金黄的烟叶沿着传输带一路向前“流淌”,却很难闻到呛人的烟草味……如今,总投资15亿元的川渝中烟绵阳分厂年产30万箱异地重建技改项目已全面投产。年产30万箱,意味着每年可上缴税收10亿元以上!对于年财政收入刚刚逾百亿的绵阳来说,这个项目的建成,无疑是灾后产业重建画卷中的精彩一笔!厂党委书记、厂长秦富炳对此并不满足,他说:“建这个项目时,就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发展,切实留足了空间。到‘十二五’末争取产量达到50万箱,每年上缴税收20亿元!”

5月20日,东材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我市继四川长虹、四川九洲、四川双马、利尔化学、富临运业之后,第6家正式迈进资本市场大门的企业。三年灾后重建期间,绵阳工业喜报频传:新上了长虹富士康智能手机、攀长钢改造提升等一批大项目,引进了世界500强艾默生和中国重汽、辽宁华晨、中国神华等一批大企业,建成了好圣汽车零部件、丰谷酒业万吨曲酒生产基地、双汇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灾后重建工业项目。

蓦然回首,人们诧异于这三年里我市工业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59.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52%;实现工业增加值378.5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而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只有694.76亿元,工业增加值只有205.2亿元。

这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5·12”特大地震后曾一度低迷的绵阳工业,在一大批工业重建项目的牵引、带动下,已完成了从速度加快到总量扩大,从总量扩大到质量提高的嬗变,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成为了绵阳跨越发展的第一引擎。

县域工业一直是绵阳发展的“短板”。灾后重建中,北川、平武、安县、江油与山东、河北、辽宁、河南四个对口援建省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目前,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已有签约入园企业82户、协议引资106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

产业升级的故事不仅仅在工业企业演绎,旅游产业、现代农业也异军突起。在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由村民们开办的羌家乐不下20家。随着前来羌寨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羌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村支书王孝虎告诉记者,现在羌寨里经营好的农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他说:“下一步要把吉娜羌寨打造成五星级农家乐!”

如今,北川曲山镇沙坝村在复耕和调剂的地上栽种红心猕猴桃200亩,正扶持土鸡养殖大户,力争形成年出栏6万只土鸡的规模,打响“北川沙坝土鸡”品牌。

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不仅使绵阳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而且也使绵阳产业发展实现“起立”到“起跳”。目前,一批批灾后重建项目正逐步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从废墟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绵阳在重建中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