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广角镜(五十九)——三年灾后重建成绩喜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5-15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三年前的5.12,汶川,8.0级的地震震动了中国。
       灾后重建,三年为期,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汶川地震灾区。
       三年后,在灾区城乡面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提升、各项产业大发展、社会建设大跨越,今天的灾区生机盎然。现在灾区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灾后重建中,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力推进民生工程的实施。全市需重建永久性农房的51万多户农民全部住进了新房。全市38万多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北川、平武、安县三个地震极重灾区99%以上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农村转移就业128万人。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350个。治理灾毁林地140.8万亩,复垦灾毁耕地84万亩,27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225处。1182个交通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124个。764个水利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719个。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5万余名因灾失地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8万人、62.2万人。城乡困难群众年人均医疗救助标准达到140元。建档困难职工每人每年可获得300至1000元的生活和医疗救助。震后全市投入保障性住房资金12.4亿元,新建廉租住房13065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0.98亿元,平均每年2.4万户享受住房租赁补贴。全市灾后重建218所敬老院、福利院全部完工。北川新县城建成入住,10多个重建重点集镇形成基本功能。
       灾后重建,绵阳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坐六靠五”目标如期实现,工业运行效益与生产同步高速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大幅增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第二,增幅跃居全省第一;旅游经济恢复到震前80%的水平,旅游接待人数恢复到震前90%的水平……三次产业比从2008年的21.3:44.6:34.1调整为17.3:48.8:33.9,工业化率由39%提升至41.5%。
       882个工业重建项目开工878个、开工率99.55%,完工861个、完工率97.62%。工业总产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000户。三年来,全市“三农”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138亿元,764个水利重建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提升。121个农业重建项目开工119个、开工率98.35%,完工96个、完工率79.34%。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3个。第三产业方面,42个旅游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36个、完工率85.71%。2010年,全市旅游经济实现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36.5%;累计接待旅游者1194.3万人次,同比增长35.8%。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增长1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市场服务体系恢复重建项目1417个累计开工项目1415个,开工率99.86%;完工项目1357个,完工率95.77%。
       灾后重建,绵阳交通成绩喜人。截至3月底,全市纳入重建规划的1182个交通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94%,累计完成投资139.09亿元,为计划总投资的98%。其中,绵遂高速已完成投资22.9亿元,占总投资的82.3%;国省干线与重要经济干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除省道S205线黄土梁隧道、S302线任家坪至禹里段外,其余的正加快推进,预计年内完工;1067个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项目,已完工995个,完成投资52.39亿元,为总投资的104.5%;95个灾后重建站点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18亿元。
       “看得见”的变化令人欣喜,“看不见”的变化更振奋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开放了,干群的思想觉悟更高了,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更加和谐进步。三年来,灾区物质世界的每一处变化背后,都伴随着心灵世界的顽强生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精神崛起,使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一次凝聚和升华。三年重建,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宝库中,增添更多鲜活内容。绵阳精神家园的重建,凝聚了绵阳干群思想,激发了更加强大的重建动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