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暑假都会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城市中勤工俭学,以挣取学费、增加社会阅历。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兼职者约占26%,而未兼职者中高达82%的人表示,只要工作适合就愿意去做。发传单、做家教、卖电脑、拉广告……虽然五花八门的打工方式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提高了自身交际能力,但是,由于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自身经验缺乏等原因,大学生在打工中常常遭遇求职陷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自己一生。笔者认为暑期打工有风险,年轻的学生朋友需多长个心眼防陷阱,要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暑期中,总可以看到大专院校周边张贴的各种小广告:“某公司高薪聘请”、“急招××,待遇从优”……然而,就是这样诱人的“蛋糕”背后,却往往隐藏着陷阱。不良雇主往往就是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以优厚的报酬作为诱饵吸引大学生。在某大学就读的绵阳姑娘媛媛根据学校附近张贴的广告前往某公司做兼职。然而,辛苦工作一周后她却只领到240元钱,与当初公司承诺的“实行周薪制,每天工资100元”相去甚远。公司找各种理由克扣薪水,让媛媛有苦难辩。无奈之下,她只能打道回家。
除开随意克扣薪水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收取押金、保证金”陷阱。一些别有用心的单位常使用这样的手段骗取钱财。绵阳某大学大二学生阿蒙最近很是郁闷。前不久,他应聘到一家销售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就交了600元“风险保证金”,公司承诺:离开公司的时候就退钱。7月4日,因为家里有事,阿蒙提出离开公司。当他准备领回风险金时,公司却以他工作不负责,影响公司声誉为由,强行扣掉他400元的风险金。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招聘越来越多。有这样的网络广告:诚聘网络打字员,待遇为每××字××元,工资日结。事实上多为行骗方式,网络兼职招聘往往是以“输入手机号码”、“输入银行账号”等方式行骗。其实,这些所谓的工作完全是子虚乌有,“招聘者”根本就不露面,只留下手机号码,一旦等你发现上当受骗后,手机再也拨打不通了。
还有就是假借招工之名乱收钱。中介机构或虚构用人单位,或与用人单位“做笼子”,先用高薪信息引大学生上钩,收取信息费、建档费、体检费甚至服装费等费用后,就撒手不管。大学生拿着信息单要么找不着用人单位,要么上岗几天就被辞退,此前交纳的费用一分也拿不回来。
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暑期兼职,在委托中介机构介绍前,应先查看是否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原件,办公地址是否与证件一致;同时,还可从公司招牌是否醒目、办公设备是否齐全、办公人员工作状态等,来判断中介是否可信。不要轻易交钱给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交钱前多咨询情况,一问三不知、急着收钱的单位,多半是“黑职介”、“黑企业”。此外,还可从中介广告来判断岗位的可信度,打着“长年招聘”、“高薪急聘”幌子的岗位,最好不要轻易交钱应聘。应聘成功,应与兼职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权益。大学生假期兼职属短工行为,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约定具体工作时间、确切工资数额、工资支付时间及方式。(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