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三台农商银行认真贯彻省联社、银监局、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县委、县政府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组织全行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精准识别,靶向施策,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抓实、抓细、抓出实效,为助力全县扶贫攻坚贡献了农商力量。截至2017年12月末,该行各项扶贫贷款余额达到40452万元,其中,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9893万元,当年新增2498户6877万元,新增投放完成办事处下达任务的138%,该行金融精准扶贫得到党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扶贫劳动竞赛总结会上作为先进代表作书面交流,并作为三台县经济扶贫企业代表登陆央视新闻频道,充分展现了四川农信金融扶贫主力军风采。
高度重视,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该行高度重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政治任务和助农致富的民生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总行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经营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室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风险合规部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二是强化工作部署。全年围绕金融精准扶贫,召集条线部室负责人、支行长、分理处主任等,召开金融扶贫启动会、推进会等10余次,定期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分析,查找差距、增添举措,确保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加强工作督导与考核。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和挂联督导制度,对进度缓慢的支行由总行部室或领导约谈,印发《2017年金融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金融精准扶贫劳动竞赛方案》等扶贫文件,明确了扶贫思路、强化了目标责任,并把精准扶贫纳入全行综合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精准扶贫的考核力度。
内外联动,夯实金融扶贫基础
一是加强员工扶贫知识培训。对各级扶贫政策、该行扶贫产品、相关制度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农商行工作人员充分吃透扶贫政策,便于对群众宣传解释到位。二是开展贫困户摸排。全行组织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等300余人,对照最新的贫困户名单开展逐户上门走访,主动了解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并对扶贫政策及该行扶贫贷款产品进行全覆盖宣传,留存影像资料,建立完善信息档案,确保信息完善到位。截至12月末,该行对全县29184户贫困户进行了评级,评级面达100%,对符合信贷条件的19485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金额达31425万元。三是抓实金凤凰脱贫专项行动。与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金融办联合发起“金凤凰脱贫行动”,结合该行“惠农兴村”、“双基共建”等工作,选派农商行骨干员工140名,分赴全县140个贫困村挂职支部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同时,利用农民金融夜校、农村金融服务联系点为载体,加强与贫困户互动,推动扶贫工作做实、做细。四是加强“银政企”合作。建立了“银政”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定期汇报沟通机制,定期向党委政府、扶贫办汇报扶贫工作,争取党政支持,汇聚起了强大工作合力;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三台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书》,共同推进扶贫工作;构建担保机制,由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分险基金,进一步强化了扶贫小额贷款风险管控;切实做好“百企帮百村”精准帮扶活动,该行以“金融夜校”为载体,邀请绵阳市农科院、三台县工商联、三台县农业局、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种养殖技术专家和老师,对建设镇梓潼庙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
突出重点,把握扶贫“精准”要义
全力支持综改区脱贫攻坚。一是该行结合综改区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新居建设”三大重点,提出“14236”和农村金融“双百”两项工程,即在3年内投放信贷资金1亿元支持4千户困难农户新居建设,投放信贷资金2亿元支持36个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100%满腔热情地为农户服务,100%满足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信贷资金需求。2017年,该行组织客户经理50余人次,历时近4个月,对区内贫困户全面建档授信,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积极支持。截至12月末,累计向综改区及周边带动区投放信贷资金31812万元,支持当地群众发展生猪养殖58000头,肉鸡养殖226000只,藤椒种植14800余亩,预期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040元。二是该行与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前线指挥部、铁骑力士集团、专业合作社及贫困户协商一致,面向全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三台南路综改区推出了产业扶贫贷款产品,并于2017年6月12日,与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签订《综改区产业扶贫贷款框架合作协议》,与9家首批放贷专合社签订贷款协议,协议放贷金额1000万元,有效撬动社会资金近9000万元,预计创造产值1.2亿元,带动农户791户,2237人,其中,贫困户301户、838人。目前已注入综改区产业扶贫专项风险补偿基金300万元,切实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产业扶贫信贷“有心无力”的尴尬境遇。向省联社报送的《政企银三方联动 助力精准扶贫——三台农商银行综改区产业扶贫营销案例》荣获全省农信十佳客户营销案例专项奖。
支持产业振兴促脱贫。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该行紧扣麦冬、藤椒、生猪三大特色产业和粮油、蔬菜两大基础产业为主导的3+2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支持藤椒、蔬菜、粮油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助推辖区蚕桑、金银花、林果、高低芥酸油菜、稻鳅、稻鱼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以带动式扶贫引导更多贫困户通过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同时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签订《扶贫三方协议》,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提供技术培训、定向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截至12月末,该行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19户、金额17760万元,家庭农场53户、金额562万元,专业大户39户、金额45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42户、金额3042万元,其中,吸纳了贫困户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27户金额17589万元,带动贫困户433户脱贫增收。
依托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力个体脱贫。该行以“整村推进”工作模式持续加大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对脱贫户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再返贫。截至12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1623笔,金额24411万元,贷款余额达到9893万元,助推13014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圆梦。
大力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力智力脱贫。该行积极对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一步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对贫困家庭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逐户上门宣传助学贷款政策,积极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2017年,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83笔,金额 124万元,贷款余额达到741万元。
加强渠道建设,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该行积极加强贫困地区结算渠道建设,实现了金融基础服务全覆盖。截至12月末,该行建设助农金融服务代理点1709个,实现全县932个行政村的全覆盖;通过代理点兑付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近14亿元;投放epos机948台,累计交易达20万笔,让最偏远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拓宽金融扶贫惠及面
除依托产业扶贫贷款和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支持扶贫外,该行主动作为,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模式,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如与绵阳市冯氏饲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创“1+N”担保业务模式,构建“企业+农户(贫困户)+农商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扶贫模式,具体运作方式为:冯氏在该行设立担保保证金,首期不低于200万元,用于对三台县内购买冯氏饲料产品(服务)的养殖主体进行“1+N”担保。该行根据担保协议书,对被纳入《冯氏平安养殖项目担保名单清册》的养殖户,独立开展评级授信工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提供贷款支持,贷款发放后,经办客户经理配合冯氏饲料做好预收货款回笼工作。截至12月末,该行通过“1+N”担保模式发放冯氏担保贷款172户,金额1150万元,取得了金融精准扶贫探索有益成果,此模式一旦成熟便可将其推广复制到其他种养领域,为金融扶贫拓宽了思路。(作者:黄胜 刘辉 廖银华 苏志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