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温暖的书房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12-23  发稿编辑:韩春梅

 

从小在农村长大,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父亲是解放前联保和祠堂保送的初中生,后来当了一名乡村教师。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村里的石碑上、各家老屋的门板上到处都是“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等他的手笔。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读书。什么小人书、图画书、废旧报刊杂志,凡是有文字记录的纸都是我阅读的对象。读书使人受益匪浅,知识改变了命运。高中毕业后,我走上了邮政工作岗位,天天与书信报刊打交道。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淳朴的民风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使我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山里娃,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用笔歌颂真善美的作协会员。日积月累,书多了便想给它安个家。于是购房后便将三室一厅的一间靠窗的小屋改成了书房。购置了书柜、书桌、电脑,分名别类的摆上了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经济、摄影、文友作品等几百册各类图书。                        这些图书就像是我的孩子,我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家,是它使我从纷繁喧器的闹市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高玉宝的《我要读书》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知识仍然是非常渴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读不起书的现象非常少见。但在农村地区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和一切向钱看等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青少年小小年纪不愿读书,纷纷南下出门打工挣钱。一些青少年不爱惜书,自己读的教科书读一本丢一本,下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书了。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已近孚消失,报刊杂志无人订阅,文化消费几乎为零。许多家庭高档彩电、电脑、家具、游戏机占据显著位置,报刊书籍荡然无存。更不说拥有书架和书房了。相比物质消费和物质生活,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在于其效果更加持久,日积月累,可以累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继而改变他的命运。如花几十元吃一次肯德基对人体产生几个小时的效用,花同样的钱读一本好书其影响可能是几十年,甚至终身。对孩子的成长,知识、情感、智慧、胸怀会有极大的提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房是爱书人的王国,爱书人是书房的国王。博览群书御驾亲征,是人间难得的享受。对爱书人而言,书就是书,因为喜欢,因为阅读,因为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朝夕相伴不愿分离。像是自己的孩子,又像是农人和自己的土地,不去耕种、施肥、除草会很寂寞。

作家梁实秋曾说:“一个正常的良好人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热爱书、热爱书房、热爱祖宗的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人间美德。
喜欢读书的人买书淘书,无论是网上还是书店书屋。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买书人的惊喜,是淘书人的乐趣。
书房温暖而宁静,是主人心灵的休憩地。沉浸其间,与世无争其乐融融。( 赵亭 作协会员  四川三台县白雀邮政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