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传统火车动力系统正逐步被动车组取代。动车组的动力系统不仅仅在车头上,中部、尾部每个车厢,它都有动力系统。这种多元化、均衡化的动力结构,使火车跑起来又快又稳。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变单极支撑为多点多极支撑,全方位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正是动车组原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是多极增长战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运用,是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崭新思路,更是推动四川向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形成天府新区与成都的双核驱动
强化车头引领,变单擎为双核。
纵观经济总量超过四川的7个省份,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除省会外还有重要增长极与之呼应、双箭多箭齐发。如广东之广州、深圳,江苏之南京、苏州等。而长期以来我省区域发展格局是成都地区“一极独秀”,经济总量占全省1/3,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对省内其他地区的极化效应加剧,形成我省区域发展的极不平衡。
单一引擎驱动风险不可小视。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将成都建成西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促使吐故纳新、优化布局、产业升级,提升首位城市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引擎作用和扩展效应;另一方面,要以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为契机,推动高精尖产业和技术人才聚集,尽快形成天府新区与成都并驾齐驱的双核驱动格局,努力发展成中国新的增长极,增强成都平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有效遏制“特大城市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做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顶层设计
着力次级突破,变区块为动车。
作为次级区域的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发展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行政区划条块分割明显,在竞合中博弈多、合作少。一个好的现象是,近年来这四大区域增速均快于成都,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此,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全局利益出发,做好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顶层设计。健全市州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激发各区域的内生动力和政策合力。统筹加快构建区域市级经济支撑点,形成多点结合、以点带面的具有强大合力的区域经济多柱次级支撑。二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网络体系。构建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夯实以进出川大通道为纽带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西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枢纽等基础设施,推进区域城市群基础设施共享和城市功能互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扩大市场容量。三要进一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将川南打造成长江沿江经济带、川东北打造成能源化工基地、攀西打造成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打造成绿色生态经济区。
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展县域经济
夯实底部基础,变短板为快线。
木桶原理表明,薄弱环节是制约全局的关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起着兜底的作用。我省县域面积占全省近95%,但经济总量不到全省60%。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迅速,2004—2011年年均增速高达16.5%,特别是59个扩权强县总量在2011年已占全省1/3,支撑作用显著。为此,一要进一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同时要跳出县域范围,建立县际间协调合作发展机制,打破要素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二要进一步实施统筹城乡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认真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三要进一步扶持滞后地区发展。以优先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基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推进资源科学开发为支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进高原藏区等“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把这些地区培育成潜力最大的增长点,促进跨越式发展。
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这条快线上,一列由成都、天府新区双核引领,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和成都经济区五大动车联动推进的四川经济动车组必将载着9000万四川人民又好又快又稳地驶向全面小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