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社会创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思考、新选择”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3-30  发稿编辑:韩春梅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一次变革与创新的浪潮。这次浪潮是全球化的、不分国别、种族和阶段的、被互联网和新技术深刻影响和放大的。创新驱动将代替要素和资本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所在。当我们谈及创新,要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创新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创新,更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习主席在2014年的多次中央会议中,都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2014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将“和谐稳定。作为研判经济的标准,明确提出“双重视角”,要求正确看待经济增速:其一,中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议题正是整个社会经济发新常态下的“新思考、新选择”,即“社会创新”。

我们一切的创新是为了什么?答案非常简单,却有时被大家忘记。我想应该不单纯地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持续发展,以及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我们需要研判两种思维,反思我们的目标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种,在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进化论下,个人利益和市场(经济)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如果过于强调利己和竞争,是非输即赢的零和游戏,将产生大量的副作用和社会问题,我们的目标能实现吗?

另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系中,社会利益,也就是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利益应该是要高于个利益和市场(经济)利益,强调利他和共生,创造增量价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将会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发展探寻更加可持经续发展的路径。在这一思维脉络下,社会创新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某一特殊的社会问题、创造社会福祉。其本质是回归以人为本,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创造公共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脱节,经济发展对于环境、历史、社会、文化、生态结构的影响等一系列多维度的社会价值并没有纳入到发展政策框架内。不可否认,由此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既包括与贫困、疾病、社会排斥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保障和生存尊严相关的问题,也包括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公平、社会老龄化等与几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类问题日益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社会问题是如此的复杂多样,任何政府行政或市场企业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原有模式下是不会自然而然就获得解决的。

社会创新:三大社会创新跨界合作,甚至无界融合创新

社会创新“三大支柱”,着眼于社会创新的实践品格和行动特征,立基于社会创新的主导形式和主体力量,强调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有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必然体现为创新型政策的引领、创新型企业的参与和创新型公益的大量涌现,不断涌现的社会创新和社会价值投资基金就是跨界社会创新的产物。因此,社会创新可以看作是政策社会创新、企业社会创新和公益社会创新的共同作用、跨界协作的结果。

未来的创新,一定是发端于对社会整体的关注,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部门有机囊括基中的创新,三者间的界线会日趋模糊、消融。我大胆地猜想,“无界”将会成为未来创新的新关键词。未来的创新,一定会带来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演进发展,每一个人都是创新的参与者,而每一个人也都将从中受益。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去寻找、发现那些超越企业与社会、有可能促成社会进步的社会创新引擎。
关于《社会创新评论》

中国的发展即需要植根于本土创新,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当然,国际经验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基于中国具体情境的社会创新理论和实践也需要进行学术的研究探讨。清华-友成社会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组织》携手打造的《社会创新评论》就是试图承担并将勇敢地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王平  友成基金创始人、理事长
              《社会创新评论》联席主编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