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我市加快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3-18  发稿编辑:景秀丽

春日的暖阳,撒播在有着近60年历史的跃进路沿街红砖建筑群的墙体上,让这座“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群,显得古朴而庄严。

绵阳这座已有2200余年历史的城市,拥有厚重的文化资源、悠久的文化积淀,并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去年12月,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准,作为今后绵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最重要的规划,开启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新篇章……

保护厚重的文化资源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

古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文昌文化、李白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两弹一星”和国防军工文化……众多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体现绵阳城市个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对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基本掌握了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全市现有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我市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2012年12月11日获得省政府批复。该规划成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同时,我市通过进一步挂牌认定历史建筑、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等方式,严格、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有效保护我市历史文化资源。

牢筑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实现对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有效保护,强化对近现代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全面进行城市格局和山水环境保护,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将绵阳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和山水环境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目标。

按照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风貌街区、文物保护与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次,我市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

市域范围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主要保护“三江六岸”山水城市格局、历史城区传统格局。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风貌街区,主要将保护街区建筑风貌,对非保留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引入多元业态,促进城市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

在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与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时,将严格按照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历史环境进行保护、修缮;对历史建筑、近现代建筑、古树名木等进行挂牌保护;确定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开展功能置换,建设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实现工业遗产的循环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通过构建保护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宣传等方式,合理保护、利用我市传统音乐、戏曲、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重点区域的保护修缮

跃进路街区是建国后一批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企业的诞生地,朝阳厂是绵阳典型的“三线”建设军工企业,是我市国防军工和电子信息工业诞生、发展的历史缩影,承载着城市成长的记忆……

省政府关于绵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中提出:特别要加强对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和修缮,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

按照《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去年,我市进一步编制了《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片区城市设计》等规划成果,并邀请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对规划进行“把脉”,进一步完善细化方案。这些规划中提出完善该区域内公共设施,对跃进路沿街红砖建筑、虹苑剧场,朝阳厂片区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融入地方集体记忆的建筑和街区划定为核心保护范围,进行保护和改造,加固建筑,清理建筑立面,改善内部环境,局部植入新功能等内容。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改造成为主题博物馆、公共休憩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今年我市还将启动编制《碧水寺—越王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详细设计》、《永兴镇、丰谷镇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与详细设计》等,进一步科学有效地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保护和修缮,保护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袁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