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从“两国四方争夺李白故里”说开去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4-25  发稿编辑:刘庆


    2010年4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登载署名文章《李白故里:两国四方的博弈》。学者裴钰在文章中称:“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形成了颇似三国吴蜀结盟以抗曹魏的阵势……”随即,各大网站和相关媒体在第一时间纷纷转载,使一度沉寂的李白故里之争由此再起波澜。


    单纯争夺李白故里称谓,不如联手打造文化旅游线路

 
    从文化和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问题,笔者认为单纯去争夺“李白故里”的称谓,并由此而引发官司和口水仗等,确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是应该由有李白游踪或遗迹的地方和城市,各方携手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李白文化资源,打造李白行踪国际国内旅游线路;学习弘扬李白的创新精神、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主张正义不畏权贵、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追求艺术创作的崇高境界等等,才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原本无可厚非。但凡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则生悲。被如此争夺的名人故里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当李白被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早就贬值到了一个极限,还能创造什么文化效益?应该承认,打名人牌确实是提高当地知名度的有效办法之一。但这样的知名度到底有多大意义呢?能提高当地的官位和品位?真的能财源滚滚?结果十有八九也不过是一个折腾而已。


    国人这样争夺下去,还有的朋友表示担忧:“别成了国际玩笑!”有的朋友还发出疑问说:“不知道中亚人是不是也将李白尊为‘诗仙’,是不是中亚人(吉尔吉斯斯坦)也通晓了文化产业中‘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但中亚人至少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我们继续耗下去,李白还真就会变成了人家的子孙。到时候,我们国内宣传来宣传去,却成了给别人做嫁衣裳,一旦人家有了定论,考证出李白是“高鼻梁、蓝眼睛、说蛮语”什么的,那么,想去看李白的故里或者有关的文化内容,请去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各地方政府不是不可以争夺他们的故里,只是一定要有个前提——即保证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人。别争来争去,却被别人注册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别让这样的内耗之争成为别国或历史的笑柄。


    若干史实证明李白出生在江油,成长于蜀中


    这里,我们暂且抛开“故里”一词不谈,先说李白的出生地和生长地,继郭沫若(郭老的考证,对于了解李白的先世和我国隋唐时期的版图无疑有贡献,但对于解决李白的生地问题,确实缺乏说服力)之后的近几十年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李白出生在江油,并成长于四川。


    现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李白国际文化节,大打旅游文化牌,这座城市无处不流荡着李白气息。长期以来,李白故里在江油的观点似已为海内外广泛接受,新版《简明大不列颠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李白的条目,都明确表述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新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也说:“李白,字太白,彰明人”(彰明即今四川江油)。


    再往前推,80多年前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关于李白是这样表述的“李白,唐蜀之昌明人,字太白,生于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宋代人杨天惠所写的《彰明逸事》,也对李白生于江油作了明确记载(亦可参见《唐诗记实》);李白好友的儿子范传正曾经访问过李白的后代,得到过李白的儿子写的家谱残部,也都是说李白是入蜀后才出生的;当时与李白有过交往的刘全白,在他写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一开始就说:“君名白,广汉人。”绵州在当时属广汉郡,此时李白逝世还不到30年,而且刘全白自己还说:“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再者,李白在病危之时,托他的从叔李阳冰为他编辑诗集,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之父“神农(公元705-707年)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佰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这也就明白无误地说明李白出生于蜀中;李白健在时,由同代人魏颢为他编撰的《李翰林集序》中更明确地说:李白“因家于绵,身既生蜀,而江山英秀”。这篇序文里关于李白的生平叙述,都是出自李白口授,是研究李白生平最权威的资料;李白集中的30多首怀念西蜀家乡的诗,和他在蜀中的大量诗文作品(现存约40余篇)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宋朝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蜀本《太白集》附入左绵邑人所裒(聚)白隐处少年所作诗六十篇,尤为浅俗。”杨天惠《彰明逸事》说当地人曾收集了百来篇“大抵皆格律”,“虽颇体弱,然短羽褵縰,已有凤雏态”。宋淳化(990-994年)中,县令杨遂为之引”。上述李白在家乡的诗作六十篇也好,百来篇也好,今多失传。流传下来的有《萤火》、《即景》、《初月》、《对雨》、《晓晴》、《上楼诗》、《望夫石》、《雨后望月》、《题窦圌山》、《太华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题江油尉厅》、《蜀道难》、《严君平》、《上李邑》、《登锦城散花楼》、《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巴女词》、《剑阁赋》、《别匡山》等等。无不充分地记录和说明了诗仙李白出生在江油,并成长于蜀中!


    许多史实和本人的大量作品严肃地证实了李白出生于江油并成长于蜀中,江油打李白的故里牌,应该是正宗。这是被古代和现代的许多专家学者们的考证确定了的。不是现在的个别专家学者的几篇自我炒作文章就可以歪曲或颠覆的。另外,从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李白生于江油成长于蜀中都是无可争辩的。在江油,有关李白的历史遗迹虽然历经千年仍然有所保存。主要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名贤祠等古建筑。江油境内还有戴天山、读书台、匡山、窦圌山等李白当年留下的不少遗踪遗迹。


   再者,根据李白的文章和诗歌创作,我们还可以找到他的思想来源和考察他的受教育的情况。


    西汉时期文翁兴学,使成都一带的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蜀中创立道教,先后在二十四座山里设立传教据点。到了唐代的李白多少受到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李白少年时就有俊才,其言多似天仙之辞。《草堂集序》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天宝遗事》云:“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又云:“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粲花之论。”贺知章尝誉李白为谪仙人,李白亦自神奇地说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还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六甲”就是历书,唐时的历书比较复杂,还包含有很多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气象和居家方面的知识。在“观百家”之后紧接着说“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可见大多是些黄老学派的书籍。在《赠张相镐》诗中亦云:“十五好奇书,作赋凌相如。”又可见其早慧已非常人所及。


    李白在家里学习到15岁,照他自己的话说:“十五学剑术,偏干诸侯。”所谓“诸侯”即是指当时的州县官员。当时的风俗,十五岁已算成人。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青少年时代的李白与梓州人赵蕤的师生交往,在现存的李白集中有《淮南卧病寄赵征君蕤》一诗。赵蕤,字太宾,梓州盐亭人,隐居在郪县长平山安昌岩,此人博学紟韬,长于经世,著有《长短经》(又名《长短经要术》)10卷63篇,该书完成于开元四年(716年),这也正是李白“偏干诸侯”的时候。这部书是杂采诸子及史传而成,其中《图霸》、《七雄略》及《三国权》三篇主要采辑史事而加以评论,第八卷二十篇都纵论兵法。李白“从赵蕤游,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数千,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亲往观看”,因举二人去参加“有道科”的考试,可被二人婉言谢绝了。


    当李白20虚岁(公元720年)时,苏颋以礼部尚书(宰相)外放益州(今四川)长史,李白在半道谒见,并跟随到了成都。苏颋读了李白的作品后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形容他的文章有骨力,要用专车才能够负载起重量)。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


    如此等等,以上史料和事实充分说明了李白出生在江油,并成长于蜀中!


    建议分地域分阶段拍摄制作有关李白的影视作品


    两国四地争夺李白故里,目的是傍名人而开发旅游。据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去打那场无休止的笔墨官司和口水仗,而是有关各方都应该去建设好李白曾经游历、放歌并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共同打造好李白文化旅游国际和国内线路品牌。各自根据其文化遗迹、文献资料和李白的诗歌作品之记述,努力再现这位文化巨人的历史风貌,再现诗人当年的生活情景,以及再现培养诗人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自或携手联合起来去分地域、分阶段地拍摄制作有关李白的影视作品,并努力开辟寻踪李白文化旅游线路。


    对此,笔者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了一部《诗仙李白在蜀中》的长度为30集的动漫影视剧本,旨在充分展现唐代蜀中的乡亲们和神奇山水是如何孕育并培养了李白这位光耀千秋的旷世奇才、伟大诗人的。该剧本现已三易其稿,其内容主要有:金星下凡、青莲居士、初恋逃婚、相爱捡捡、学道扫妖、盛世求才、磨杵劝学、县衙小吏、赵蕤收徒、王维带画、长平学道、深山奇遇、人鸟大战、咏叹蜀道、路遇苏颋、畅游成都、锦城救美、情别锦官、峨眉山游、乐山斗法、清溪战妖、渝州思君、三峡放歌等等。


    希望有关单位能够支持这个动漫剧本的拍摄制作,并通过这个连续剧的播出,来充分展现唐代蜀中的人情风貌和神奇的巴山蜀水是如何孕育、培养了李白这位光耀千秋的旷世奇才、伟大诗人的。


    同时,我还热切地希望李白生前曾经游历和生活过的地方,也能创作并摄制出反映李白这位文化巨人的相关文学或影视作品,以丰富李白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共同打造李白文化品牌,联手开发李白文化资源,培养我们及下一代人的敢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以昂扬向上的作品鼓舞人,进而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并共享于世界上关心李白、热爱李白、学习李白的人们!(刘文传)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