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大师的遗产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1-22  发稿编辑:刘庆

——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下)


    1955年10月10日,钱学森回国的第3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钱学森等回到广州”的消息。同时出现在这天报纸上的还有另外一则新闻——联大政治委员会讨论和平利用原子能问题。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原子能”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然而,仅仅几百天后,中国启动了导弹、原子弹和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的研制计划,后称“两弹一星”工程。


    钱学森,就是导弹和卫星研制工程的科技负责人。


    在西方世界“核讹诈”的背景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酝酿“上天”的战略。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半年后,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成立仪式一结束,钱学森向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开讲《导弹概论》。


    “那个时候,除了院长,谁也不知道导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航天专家、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我们想,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给我们上启蒙课啊?钱老说,搞航天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搞起来,而是需要一大批人才。”


    若干年后,“导弹扫盲班”里的大学生们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


    “钱老当时如果不能回国,我们也会发展导弹技术,但绝对不会这么快!”戚发轫说。


    当美国人已经进行了成百上千次导弹试验时,中国“两弹”试验基地的科技人员们还没有见过火箭。


    苏联的技术和专家曾给予了中国一定的支持。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历史注定,中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


    钱学森在试验基地一待就是一两个月。他身边带着一本《工作手册》,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就用红笔作个星号。


    1960年8月,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然而,仅仅半个月后,中国就用苏联专家认为不合格的中国产燃料,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导弹。


    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就在西方世界嘲笑中国“有弹无枪”时,钱学森和同事们又加紧进行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工作。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当毛泽东向钱学森表示祝贺时,人们却发现他已悄然离开指控中心……


    “那些年里,我们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印象中,他经常出差,或者是匆匆扒两口饭就出门。”钱永刚回忆说。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大会,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人们为卧床的钱学森戴上奖章时,这位把近30年韶华注入航天工程的科学家,已经是88岁的老人了。


    30年里,钱学森月工资仅为333.16元,但他为中国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30年里,钱学森与众多像他一样不仅仅属于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用大漠上空的蘑菇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赋予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捍卫和平的权利。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站在钱学森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中国人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远的星空。


    在那片星空和人们内心,都有一颗美丽的“钱学森星”。


    立足高远的科学理论,是钱学森留下的思想遗产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钱学森的一句话,让新中国的导弹研制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


    钱学森的自信,来自他的经验和理论。在《工程控制论》里,他阐述了一个听上去不可思议的观点:用不可靠的元器件,能够组成一个可靠运行的系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