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可爱的家乡杨家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0-11  发稿编辑:刘庆


    “杨家堰,一坝田,白米干饭吃不完”。


    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歌谣,使居住在杨家堰的杨姓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杨家堰坐落在四川龙泉山脉,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住的是清一色的杨姓人家。历经三百多年历史,人口已经发展到上千人,真可谓人丁兴旺。


    古人说,高筑滩,低做堰。杨家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汇聚罗江县、绵阳涪城区的杨家、解放,中江县的黄鹿,三台县的黎曙等乡镇长达千里的溪流而成的一条河流。据《三台县志》——《地名录》载,杨家堰系杨氏家族修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看惯白鹤在田间;


    春天燕子呢喃来,夏季水鸟都留恋,


    秋见大雁朝南飞,冬有野鸭不回还。


    时至今日,杨家堰的人们仍为之骄傲和自豪,那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耕种方便。


    说“白米干饭吃不完”是因为:四川属浅丘陵地区,山高沟窄,过去水源普遍奇缺,更无水灌田,所以杨家堰这样既有水又有一坝田的地方真的非常少见。一年四季,杨家堰的田坝里,龙骨水车“咿咿呀呀”,不停地灌溉着这片良田沃土,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一年四季都有白米饭吃,特别是有客人到家,一般都吃白米干饭。所以杨家堰的小伙过去没有娶不到媳妇的,女子也不愿远走(嫁)他乡。


    小媳妇以经常为娘家送稻谷而骄傲,大姑娘以能在娘家背回大米而自豪。记得小时候,我就经常和母亲一道为外婆家送谷子或大米。


    就是新中国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杨家堰的“一坝田”已经变成了两季田,人们依靠自然优势和科学技术耕作和生产,解决十年九旱的问题,做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记得小时候随父亲去给国家交公粮,杨家堰的交粮队无论是在县外还是在县内粮站,从来都不排队,粮站实行随到随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消统购粮。因为杨家堰产出的稻谷品质优良,无可挑剔,成了当时的“免检产品”。


    站在高高的龙泉山脉的“大梁子”山上,放眼望去,你会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感受。可以看到杨家堰像一条银色彩链自北而南从天际飘来,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很是壮观。


    河道两岸,是“嘎然”划开的上千亩的良田,故称“一坝田”。说是“一坝田”,其实由于河道的缘故,上下左右还有沙坝、油坊坝、厅房坝等。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如今,人们在杨家堰建设了一座三十千伏安的电力提灌站,输水管似一条黑色游龙,吞进杨家堰的河水爬上“龙背梁”,而后喷薄而出,把它吐入盘龙水库,解决了阎家湾上千亩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问题。


    河面有若流动的玻璃,毫无瑕疵,干净而透澈。


    河里,鱼儿的鳞片闪闪发亮;成群的白鹅曲颈向天歌,给人一种“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象。


    如果是清晨观日出,你更会体会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韵味。


    两岸的田野里,上千亩稻苗在金色的阳光下舞蹈,风影移动,吟咏着银色的秋天,一束束稻穗晃动着秋天的美丽。


    河岸在无水期就像两条巨龙把上游流下来的河水挤在中间,储蓄起来供两岸的人们生产和生活。到了丰水期,它又会把上游流下来的水汇聚河道排向下游,为下游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服务。


    伟岸的河提上,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伸向远方。


    在明镜般的河面,有一座滩,就是把这条长河拦腰截断的那座滩,一年四季,它把需要的水流拦在河里,把多余的河水溢出后送往下游,供那里的人们继续享用。


    河滩下,一座五孔石拱桥横跨南北,送往迎来南来北往的人流,把两岸村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桥下,是一片宽阔的河床,过滩的河水不时的将溢出的水流汇聚起来,平缓地流向“滴水崖”。


    河水到了“滴水崖”,就形成了一张天然瀑布,那张近百米宽的“蔓”,把河水均匀地撕开,形成气势如虹的瀑布和水雾,特别是夏季,那张瀑布就更为壮观,给人一种脱缰野马,肆无忌惮的感觉。瀑布消散后,即迅速归入溪流,流向远方。


    山脚下,坐落着葱茏的竹、树掩映的农家,“5.12”地震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人们重拾信心,重建家园,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更给令人羡慕神往的杨家堰增添了几分姿色,显现得更加壮美。


    山上柏树林里鸟语阵阵,山下微风伴着广袤田野稻花的芳香扑鼻而来,河面飘来阵阵野鸭的叫声,让人感到几分醉意,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杨家堰。(杨远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