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带动、发展作用,积极开展为会员服务工作,对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探索,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品牌,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利用中国科协和财政部2006年奖励的20万元“科普惠农兴村工程”资金,开展了麦冬专业技术推广和深度开发,“三台县涪城麦冬”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
搞科研,形成了“三台县涪城麦冬”技术体系。投入40万元开展了对“三台县涪城麦冬集成技术路线”研究,于2008年10月21日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10名知名专家评审通过,形成了麦冬生产、加工技术体系。通过绵阳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向国家技术质量标准委员会申报,经全国17名知名专家评审,于2008年12月17日通过了“涪城麦冬质量标准”。自此,“涪城麦冬”纳入国家GB系列质量标准,即全国麦冬均以“涪城麦冬”标准为唯一质量标准。
重质量,获得了“名牌农产品”称号。在严把麦冬生产质量关的同时,2008年向四川省农产品推进委员会申报“涪城麦冬”为“优质农产品”,2008年1月17日被四川省农产品推进委员会正式授予“四川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并授牌。
谋发展,探索新的生产技术路线。对9个团体会员单位(乡镇)推广了麦冬无公害规范化生产标准及国家麦冬无公害规范化生产(SOP)技术,建立了3000亩“国家麦冬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品种推广上,从“涪城麦冬”53个品系的生理小种中选育出2个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匍伏型、直立型品种,深受老百姓欢迎。
在规范化种植上,为麦冬生产提供喜荫、湿条件。创新试行麦冬立体种植模式,即在麦冬田里间种玉米等遮荫作物和丝瓜、苦瓜等高架蔬菜,2007年试种,2008年推广2500亩,2009年发展到3000亩,成为市、县支持项目,经专家认证,对麦冬质量无任何影响。
在科学生产上,推广了先进技术和新产品。针对麦冬烂根、烂果、根腐病和不能连作的问题,与四川省农科院一道,研制出了“哈茨木霉菌”,亩用药1公斤再加3公斤营养面,不但可增产12%,而且烂根、烂果明显减少,还提高了品质。针对使用“多效唑”残留大、影响品质的问题,与四川省农科院研制了生物制剂“鲜胺脂”代替“多效唑”并免费推广使用。还推广了腐质酸生物肥,减少了“多效唑”使用量,保证了麦冬品质。
强产业,拓展服务领域。为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三台县花园麦冬专业技术协会于2006年经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更名为“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而成为县级协会,其麦冬产业也由花园扩大到老马、新德、里程、争胜、刘营、芦溪、灵兴等9个乡镇的38个村,团体会员9个,1570户,注册个人会员130人,麦冬种植面积达25000亩,总产量达7000吨,总产值达1.6亿元。会员年人均纯收入最高达7000余元。协会收入达10万余元。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协会在花园镇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麦冬交易市场,为会员和客商搭建起了交易平台,并在晾晒、烘烤、筛选、销售等方面为会员开展多方面的服务,受到会员和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和拥护。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