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下面我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同时,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师生关系朋友化。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这一单元,在引入正负数概念时,向学生介绍说:“我们日常的收入与支出问题,若用正数表示收入,那么支出就用负数来表示”。可请同学们再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而使学生对正负数有所兴趣。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因为大家觉得学有所用。
三、加强团队意识,培植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理数的加法中的问题:一名同学在一条南北向的跑道上行走,先走了30米,又走了40米,你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远?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1、 先向北走30米,再向北走40米
2、 先向南走30米,再向南走40米
3、 先向北走30米,再向南走40米
4、 先向南走30米,再向北走40米
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教学效果极佳。
四、 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情趣。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还会弄出结果。在学习函数内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增强学生对函数中变量和常量的理解。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练习多样,重视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厚爱后进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厚爱后进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到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诚对待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后进生的进步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