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支部+协会”是农村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2-28  发稿编辑:刘庆

——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台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台县科学技术协会恢复。恢复后的三台县科协,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组织和带领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过创建、发展、巩固、完善、提高农村专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发展规模、发展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2000年,三台县花园镇党委通过“花园麦冬专业技术协会”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党支部。党支部的建立,既加强了党对群众性民间科技经济组织的领导,延伸了党组织在新形式下的覆盖面,也保证了农村专业协会发展的政治方向。

    2003年—2004年,中共三台县委在总结花园镇麦冬专业技术协会在协会中建立党支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做好“支部加协会”工作的意见》,中共三台县委组织部下发了“支部+协会”方面的16个工作制度,县委组织部与县科协联合下发了《农村专业协会管理规则》,县科协结合三台实际,制订了《农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等四个规范性文本,并积极履行县委赋予的“审查审批、建档管理、跟踪服务”职能。

    三台县“支部+协会”的党建工作模式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2004年1月7日和4月8日,中央调研组、中央组织部先后两次深入花园镇调研后,对中共三台县委在农村专业协会中实行“支部+协会”的党建工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005年,中共四川省委在绵阳召开“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议”,三台县“支部+协会”的工作经验得到省委领导同志和会议的进一步肯定,“支部+协会”的模式在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

     由于各方面的支持,全县农村专业协会进入了一个健康、快速发展时期,专业协会中的党组织也得到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在全县82个农村专业协会的28484名会员中,有共产党员6126名。实行“支部+协会”的58个,占协会总数的71%。建党委2个,建党总支15个,建党支部80个,建党小组209个,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县82个农村专业协会的主导产业年产值达32000余万元,会员比非会员年人均收入高出30%以上,会员人均年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花园镇麦冬专业技术协会”、“立新镇种子产业协会”被四川省科协、省农工委等6部门命名为“四川省百强协会”,有10个协会被绵阳市科协命名为“绵阳市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4个协会被命名为“绵阳市科普示范基地”,有15个协会先后被中共三台县委、三台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农村优秀专业协会”。

    农村专业协会“支部+协会”的模式在三台始创发展,既是三台县党建工作的一个创新,也是四川省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在农村专业协会中建立的党支部,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对协会起“指导、监督、协调、保障”作用,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在协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能体现党组织在协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协会”在三台县的实践证明,赋予农村专业协会党组织这样的职能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台县党建工作的实践证明,在农村专业协会中建立党支部,即“支部+协会”,既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全县农村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于充分发挥党员在农村专业技术经济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共三台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支部+协会”的党建工作模式将会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