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县人口再生产成功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绩。1979年人口出生率为33.95‰降至现在的8.51‰,降低了近25个百分点,政策生育率从“十五”以来均在90%以上。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三台县少出生人口130万人,为国家和家庭至少节约少儿抚养费145.2亿元,否则,全县的人口总量将超过283万人。人口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有力推动了三台县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全县GDP规模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
举步维艰的发展历程
三台县人口在建国之初仅为98.8万人,截止2008年度增至148万人,近60年增长了约50万人,经过了六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1950-1957)
由于长期战乱结束,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总人口从98.8万人增长到107万人,年均增长1.1万人,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年均17‰)、高死亡(年均9‰)、高增长(年均8‰)”。
第一次人口负增长(1958-1961)
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人口负增长。总人口下降到95.8万人,年均减少2.8万人,出生率下降(年均16.6‰),死亡率上升(年均34.4‰)。最高死亡期为1960年,全县死亡人口达5万人。
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1962-1975)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补偿性生育、自然生育,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随着计划生育的提倡而结束。总人口增长到130.7万人,年均增长2.5万人,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年均46‰)、低死亡(年均12.05‰)、高增长(年均33.95‰)”。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时期(1976-1999)
由于人口不断膨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被确立为基本国策。1987年7月2日,第一部人口计生地方法规《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颁布实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全县总和生育率由1982年的2.49下降到1990年的1.82(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下降到1.53;受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惯性影响,1980-1991年进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但年均出生率也只有17‰;总人口增长到145万人,年均增长0.6万人;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13.6‰)、低死亡(9.1‰)、低增长(4.9‰)”的历史性转变。
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2000-2006)
随着人口爆炸引信的解除和经济社会的进步,2001年12月29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任务、工作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到6.8‰,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左右;总人口增长到148万人,年均增长0.5万,其中2006年上报出生人口10799人,死亡人口8821人,净增人口1978人。
时期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时期(2007年后)
随着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持续稳定,建立健全人口计生长效机制建设是人口计生工作的必由之路。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出台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51‰,死亡率为7.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净增长人口2015人,总和生育率降到1.17,低于2.1的生育交替水平,但是,也逐步进入到第四次生育高峰期。
促进社会进步的源泉 彰显人口计生工作绩效
计划生育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三台县把人口战略目标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用“铁”的手腕牢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三台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台县人口出生率除自然灾害时期外都是不断攀升,1979年人口出生率为33.9‰。在改革开放30年着力推进计划生育后则不断下降,仅2008年度,全县出生人口12366人,其中一孩达10330人,政策生育率为90.39%,出生率为8.51‰;死亡人口10351人,死亡率为7.12‰;净增长人口2015人,自然增长率为1.39‰,接近零增长。生育秩序的良性发展,人口的有效控制使全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三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7.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72亿元,第二产业23.00亿元,第三产业28.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88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