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让乡镇文化站真正“站”起来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4-28  发稿编辑:
        为了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我县乡镇文化站现状,更好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文化旅游局办公室会同文化馆、图书馆同志前往擂鼓、禹里、白什、片口等乡镇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群众真实想法和愿望,我们对如何丰富北川县基层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该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情况
        乡镇文化站原属县文化部门领导管理,乡镇撤扩并后,文化站属于乡镇的文化事业单位,人、财、物管理权均属乡镇。全县20 个乡镇文化站,现有设施设备的文化站只有4个(擂鼓镇、禹里乡、漩坪乡、片口乡),设施总面积1000多㎡。文化站活动阵地停留在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传统项目上。藏书每站平均不到3000册,最高的不到万册,最低的只有600 册。
        20 个乡镇现有文化专干3名。队伍年龄严重老化,3 人均是40 周岁左右,并且在做广播、社保、妇联、计生等其他工作。其余的乡镇文化专干已经退休或改行。
        乡镇文化站在传承和弘扬羌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为羌族自治县的成立发挥了很大作用。乡镇文化站还坚持向基层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唱歌、跳舞、绘画、下棋、读书、“摆龙门阵”等活动,有力地抵制了封建迷信。特别是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展的“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送卫生”等下乡活动,传播了生产、生活知识和实用的农业科技,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穷和愚昧。
该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站建设情况较差。
        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站可有可无”,“计划生育,经济指标是硬任务,文化工作是软指标”,“口头上提出,总结上写写,一无责任,二无考核,没必要花力气去抓”。文化阵地被挤占、移作他用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甚至消失,
                                           2、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
        据调查统计,全县现有乡镇文化站,均无固定的人头经费、办公经费、文娱活动经费。多数乡镇名曰直接由文化站自筹活动经费,实则无人自筹、无力自筹。每年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人均不到1 元,有的乡镇甚至不到0.5 元。
                                   3、文化站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指派相关人员临时做一些文化的事情。即使设岗“文化专干”,也不是专用,并且在做广播、社保、妇联、计生等其他工作。其余的乡镇文化专干或退休或改行,人员流失现象极其严重。
                                        4、文化站活动形式老套。
        由于乡镇、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乡镇文化站要求跟着中心工作转,加上工资、奖金均由乡镇发放,依附性强。文化站理应组织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偶有活动,往往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不能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能激发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热情,更不能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加强该县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为加强我县乡镇文化站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在民间、在农村潜藏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这些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符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文化站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使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图书馆传承和弘扬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开展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动,大力扶持民间艺人和民办文艺团体的发展,加强羌寨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的规范管理,鼓励农民自编自演内容健康的文艺节目,努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发展浓郁羌族民俗、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富民产业。应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平安、和谐北川。
                                       2、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严格按照政策和规定切实保证文化站在职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保证文化站基本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县文化旅游局要积极争取省上资金完成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农家书屋和乡镇文化站的改(扩)建工程,深入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县上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文化站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站的建设。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文化站工作,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当扩充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编制。作为乡镇文化站的业务主管部门的县文化旅游局要建立文图两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任职资格证制度,安排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和村社下乡辅导。并做好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农村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制定统一的文化站工作标准,指导和督促文化站根据市、乡镇阶段性工作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工作。应分批次、分层次培训乡镇和村文化骨干,通过调演、比赛等培育民间文艺骨干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站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站来。在选拔、调动、考核文化站长时应事先征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同时,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待遇,从精神上、物质上全面关心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能。
                                   4、明确工作职责,强化部门协调与合作。
        要把文化站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和出台较为完善的《文化站管理条例》,严肃追究取消、拍卖、挤占、挪用文化站阵地者的法律责任,确保文化站的阵地不再流失,保证文化站的稳定和发展。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责任,把文化站建设作为评价乡镇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全县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单位的协调与合作,发挥他们在设施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5、建立长效机制。
       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县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在调研中,我们特别感到,乡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落实乡镇政府的文化责任,只有把文化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到乡镇政府身上,并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考核机制、督查机制、激励机制,基层文化建设才有保障。在农村要大力开展“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以及科技普及和各种读书活动,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实用的农业科技,以适应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穷和愚昧,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坚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重点抓好“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建设。文化馆、大禹研究中心等单位要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造文化古镇、文化街区、文化大院。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发挥在设施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依托大禹祭祀节、禹羌旅游节、庆祝羌年等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平安、和谐北川。                                          (邓红  徐正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