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游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8-12  发稿编辑:韩春梅

 

随着“十三五”的开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方案”)中,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

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持续发展,成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算好“经济”和“环境”这两本账,绵阳市游仙区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三改三立”为路径,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

新体制 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

基层环境问题全覆盖

去年10月29日,游仙区街子镇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师傅接到该镇石庙村村民的热线电话,称村子里处理污水的机器似乎出了问题。接到电话,黄师傅和同事立即前往石庙村,现场检查后,发现是因水位没达到一定高度,机器并未出现故障。

作为一名专业的乡镇环保守护者,黄师傅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基层环境问题打交道。而在以前,类似这样的基层环境问题随处可见。据初步统计,自去年以来,游仙区辖区乡镇群众投诉小饭店油烟排放、噪音扰民、养殖废水违规排放等环境相关投诉事件已近两百起,由于乡镇面积大,仅靠区级环保监察大队人员很难迅速摸清状况,及时处理。于是,游仙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基层环保监管机构。

“每天不仅要对环保投诉案件进行调解、协调或视情况上报,还得巡查饮用水源地、秸秆禁烧、河道排污口等,并适时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据游仙区环境保护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股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2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目前均已建立环保办,并配有1到2名环保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本区域内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

加密“触角”,盯住“家门口”的环境问题,自设立乡镇环保办以来,将分布在乡镇和家庭的小型污染企业、农村畜禽养殖等污染源也纳入监管范围,实施“面对面”监管,实现了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

新动力 划分生态功能区

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

开展绿色环保低碳园区建设是减少城市碳排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在《方案》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中,包括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

对此,游仙区按照国家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的相关要求,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拟划分四大生态功能区,分别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目前该划定方案(讨论稿)已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初审,待修改完善审定后报区政府发文实施。

同时,该区还研究制定《游仙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确保领导干部完成生态环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指标,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特别是在产业准入与产业培育上,游仙在严格实行“招商不招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绿色信贷标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财政、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建立统一有效的绿色信贷标准,在源头上杜绝信贷资金流入“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划分企业的环境保护等级,按照标准审查信贷项目。

新模式 建立生态建设规范标准

留住青山绿水和乡愁

今年7月3日,央视7套《每日农经》栏目组走进游仙探密游仙生态甲鱼。栏目组先期在金汇丰水产生态养殖基地以手机现场直播的方式对“川仙牌甲鱼”进行了专题拍摄。而这,也正是对游仙区生态养殖、绿色水产的有力宣传。

早在去年11月26日,游仙区成立了“绵阳市游仙区水产生态养殖开发联合会”。在联合会的推动下,游仙区通过全面禁止肥水养殖,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养殖环节监管等方式推动科学生态养殖,全力打造绿色水产品知名品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打响“生态品牌”,还需要良性管理体制来支撑。于是,游仙区在绵阳市率先制定了《乡镇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以前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办法无法套用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就无章可循。”该区魏城镇污水处理厂厂长唐时全告诉记者,乡镇环境问题多而杂,尤其是水质问题。作为污水处理厂,新的办法实施后,明确了主管单位,日常的运营得到了保障,管理也更加规范。

同时,为保护和改善辖区芙蓉溪、魏柳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游仙还制定《建立小流域生态补偿和芙蓉溪、魏柳河水质断面考核机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将区人民政府被市级部门扣缴资金的压力下移,促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激发各乡镇人民政府治理水环境的内在动力。(何亚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