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2个村,10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7.56万人。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县开始,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广播影视示范县、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县城是全国文明县城,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以来,三台县以建设四川文化强县为目标,树立“文化就是一个县的高度”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蓬勃兴起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全县文化旅游名胜100余处。初步形成以潼川古镇为核心的唐宋文化旅游区和以郪江古镇为核心的郪汉文化旅游区。2012年,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8亿多元。全县有旅游汽车站1个,旅游车队21家,从事旅游服务的车辆1000余辆。涉旅企业136家。其中,星级酒店4家。旅行社15家。城乡农家乐、度假村10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带动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万人。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规范经营,提升品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项目。文化娱乐业年总收入10亿元。文化娱乐场所1200余家。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左右,从业人员5000余人。其中,网吧84家,网吧连锁企业1家。歌舞娱乐场所34家。游艺娱乐场所25家。文化茶馆(园)等休闲娱乐场所1000余家。健身场所12家。
(二)文化艺术服务业日益繁荣
全县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在1000人以上,创作内容涵盖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艺等方面。县年均出版书籍50余种,在省市刊物发表文学艺术作品3000余件。文化艺术产业年产值5000余万元。
民间艺术团体23个,会员1000余人。石雕、石刻、木刻、篆刻、版画、根雕、奇石、剪纸等各类手工艺术品年均创作50余万件,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收藏品年均交易额在1000万元以上。文艺演出队5支。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63个镇乡文化站全面对外开放。
(三)新闻广播影视网络服务业快速发展
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今日三台》是县内4家主要新闻媒体。县电视台开设栏目8个。每天播出自办节目50分钟。总投入1.445亿元,完成935个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23个电影院。建成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四位一体、城乡一体”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0.3万户,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用户6500户。广电宽带在线用户13196户,专网集团用户16个。广电网络产业年产值近亿元。
(四)出版发行服务业不断壮大
中小型印刷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了集群化程度。印刷企业24家。打字复印单位86家。印刷出版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图书发行企业和单位共38家,从业人员200余人,营业总收入7500余万元。
(五)其它文化产业稳步推进
全县有广告公司274家,音像制品销售、出租48家,文化用品销售159家。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台县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快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一)缺乏规划指导,发展特色不明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三台县2006年以前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近两年先后出台《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四川文化强县的决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十二五”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等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但是,到目前,三台还未编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配套的专项规划,未对未来文化产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项目策划、空间布局、推进举措等关键环节,特别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明晰和细化,发展导向不很明确。因对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不够,三台文化产业缺乏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整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三台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但资源优势还未转换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03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4%,低于绵阳市0.84个百分点。文化企业除广电网络、新华文轩公司外,其余规模小,无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够
三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明显而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受多因素影响,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三台县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具体实施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分微弱。全县性的、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政府、企业及社会对文化产业投入明显不足,发展后劲乏力。
(四)资源缺乏整合,产业效益较低
作为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资源大县,境内有古郪国、古三国遗址、郪江汉墓、鲁班水库等丰富多元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优势未转化成产业优势。没有组建成大的文化旅游公司,没有将三台的文化旅游很好地融入全国各大旅游公司经营项目之中,缺少打造全国旅游知名品牌的载体。作为“国保工艺,中华名豉”的潼川豆豉,虽然品牌响亮,但还需要做成畅销国内外市场的拳头品牌。“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的品牌已树立,但还需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地域品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自然景观优势
三台县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县城牛头、凤凰、三台山三山环抱,涪、凯两江环绕,山水风光迤逦。城郊有国内罕见的石砌古城墙和东南城楼,有佛教圣地琴泉寺、大佛寺等。县内有先秦时期古郪国遗址,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汉墓,清帝敕赐的四川第二大道观——云台观,AAA级景区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 梓州杜甫草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水库,被称为“小西湖”的团结水库等众多旅游名胜景观。
(二)名人名家优势
三台县既是文化资源大县,也是人才资源大县,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据统计,从唐代至明清时期,有案可查的三台籍进士达70余人,其中状元1人,担任正副宰相的3人,州官以上37人,将军7人,著书立说成就特别卓著的16人。比较著名的有寓居梓州的诗圣杜甫,《长短经》的作者、李白的老师赵蕤,宋代绵阳第一个状元苏易简。近现代有北京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春江花月夜》的作者罗忠镕,《高山青》的作者邓禹平,上将梁光烈等。这些名人名家都是三台的文化名片。
(三)文化品牌优势
三台县拥有众多的国家级及省级知名品牌,为三台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台县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四川省足球之乡、四川省小戏小品之乡。郪江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西平镇是四川省最美古镇,刘营镇是三国文化古镇。潼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台县有潼川古城墙、云台观、尊胜寺、郪江崖墓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柳池镇的毛主席著作学习室、刘营镇的广东馆等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郪江城隍庙会、云台观庙会、乐加火龙等众多民俗文化活动流传千百年。梓州艺术合唱团数获国家级金奖。三台文武校央视五次专访。
(四)基础设施优势
三台县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全覆盖服务体系,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和广阔平台。“十一五”期间,多方争取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灾后重建项目1247个,争取灾后重建资金40862万元(含澳门援建资金5750万元),总共筹措资金5亿多元。其中,投入26412万元完成了321个文体项目建设,投入14450万元建设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体系。计划投入1.2亿打造郪江古镇,目前已投入36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二期工程。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三台县建设四川文化强县的必然要求,并且对三台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增长、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将三台文化产业打造成地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突出优势;健全机制,激发活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文科融合,创新驱动等方面下功夫。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三台县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思想观念不新,文化“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为此,要按照《三台县“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三台县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四川文化强县的决定》、《三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大力宣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改变在文化发展上存在的“重事业轻产业”、“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各种片面思想,努力树立起“文化就是经济,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营靠市场、发展靠竞争”等新理念。要采取切实措施,真抓实干,实实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科学规划,突出优势
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指导原则,立足三台实际,坚持科学发展,精心编制规划,着力突出三台文化产业的优势特色。可以成立一个由专业规划机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文化企业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各类艺术家代表组成的文化产业规划团,对三台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文化企业进行重组,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科学,区域优势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三台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组建集团,壮大规模
在现有基础上,树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理念,对文化产品、技术和市场等相关联的文化企业从纵横两方面进行重组,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适应市场竞争和现代化大生产的文化骨干企业。通过投资控股、联合、购并、委托经营等形式,组建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经营的核心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如在三台建立集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制作、文化用品销售、专用设备生产销售及出租等文化产业集群为一体的文化企业集团,以强大实力参与市场竞争。
(四)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要紧紧抓住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契机,立足实际,加快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三台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营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1.完善配套政策
充分发挥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研究出台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扶持、引进政策,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好四川省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四川伟信印业有限公司、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三台分公司等大型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好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全面蓬勃发展的态势。完善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产品的引进及激励机制,鼓励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拳头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作。
2.创新融资机制
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要充分发挥政府平台作用,促进文化与金融的对接与融合,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取项目补助、以奖代补、股权投入等方式,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引进文化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立文化企业投资风险担保机制,加快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开发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降低投资风险。
3.健全人才机制
优先实施高精尖人才战略工程,打造一支包括文艺专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内的高素质的精英团队。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对创造出优质文化产品和效益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重大艺术题材,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应重金聘请国内外一流文化创作团队、执行团队为我所用,以优质的文化产品抢占市场。
(五)整合资源,提高效益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但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优势。只有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利用,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和效益化。
1.整合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三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但需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本土文化特色品牌。要努力打造潼川古镇唐宋文化、梓州杜甫文化、郪江古镇郪汉文化、云台观道教文化、琴泉寺佛教文化、鲁班湖生态旅游文化、刘营镇三国文化、潼川豆豉文化、西平镇客家文化、花园镇麦冬文化、永新镇米枣文化、三元镇禹平文化等众多本土特色文化品牌。
整合全县旅游文化资源,搞好综合开发利用。将全县有所的旅游资源由点到线、由线到片,由片到面进行全方位整合,打包经营。组建或引进文化旅游公司,实行统一经营。将三台文化旅游项目融入全国各大旅游公司经营开发项目中,让三台旅游走向全国,让海内外游客云聚三台,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整合演艺资源
作为148万人的人口大县,演艺培训市场需求巨大,演艺培训产业前景广阔。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艺培训业。扶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少年儿童、内容健康的演出活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资源,发展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规模较大、有实力的演出经营单位,发挥文化推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的作用,充分展示三台本土文化特色。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艺术培训机构。举办声乐、器乐、书法、美术、舞蹈、摄影等各门类艺术培训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艺术培训产业,不断繁荣艺术培训市场。要充分发挥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公共文化阵地的作用。
三台县各艺术社团的文艺作品及文艺表演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项众多,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要将全县的民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武术等各类艺术社团进行整合,发挥整合效益,举全力进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创作。实施走出去工程,在全国各地竞技展演,传播三台文明,打造三台文化艺术名片,铸造三台文化全国知名品牌。
3.整合非遗资源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以正月十五闹元宵、郪江城隍庙会、老马乡龙抬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潼川豆豉、麦冬酒、金鼓粉条等为载体,以民民俗文化活动《建中高跷狮灯》、《乐加火龙》,民间音乐《涪江号子》和民间文艺马马灯、皮影、竹琴表演等为平台,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培育集创意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散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及策划营销公司,重点对具有浓郁三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度挖掘、策划、包装、推介,增强厚重的文化内涵,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三台地方特产畅销国内外市场。举办集项目洽谈、技术交流、旅游观光、商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会展和节庆活动。
4.整合传媒资源
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发展新兴文化传媒产业。加快三网融合,构建全数字化传输服务体系。全县电信、广电、宽带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手机、电视、电脑所有新兴业务实现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全县实现有线无线全域双重无缝覆盖,车载、便携式等移动广播、电视、电脑实现处处通,时时用。
5.整合市场资源
按照文化产品类型,实施连锁经营,打造拳头产品,树立品牌形象。
以四川省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为龙头,建立县级图书销售中心,以61个图书发行网点为基地,以932个村文化活动室、109个社区书屋为基点,构建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图书及音像制品销售发行网络体系,将销售触角延伸到村社。
以四川伟信印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规范全县装潢、广告、包装、印刷、打字、复印业。
将县文化馆打造成艺术种类齐全,面向县域内外,面向所有群体的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和综合演艺基地,并将业务延伸至镇乡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
推进博物馆与艺术品市场的互动,将县博物馆打造成木刻、石雕、剪纸、根雕、奇石、美术、书法、文物、古董、仿古制品、黄金、珠宝等种类齐全的、面向全国的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繁荣活跃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
将县文体中心打造成集文化艺术培训、艺术品交易、出版发行、体育活动、网络购物交易等多中心于一体的、闻名省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及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
6.整合外域资源
在开发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态度吸纳外域文化资源,开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富矿,实现“借鸡生蛋”、永续发展的目的。
(六)文科融合,创新驱动
现代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智能产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创新驱动的产物。要发展壮大三台文化产业,就必须注重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注重创新和创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创意文化产业。
1.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搭建文化产业集聚载体和服务平台。引进专家学者、高科技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为推进全县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创新驱动提供指导和服务。积极培育壮大县域内科技型和创意型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通用技术、装备、软件、系统等科技产品的研发及引进力度,尽快让国内外最新科技在县域内文化企业中推广应用,让三台文化产业始终处于科技领先的地位。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研究,指导文化企业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培育壮大创意文化产业。
2.加快传媒产业智能化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力度,把省广电网络公司三台分公司培育成一个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高智能化传媒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视频通信、电子商务、互动娱乐、数字出版、远程教育、家庭安防等多种新兴文化业态。以高科技文化产业项目为主体,建立影视制作、网络视听、动漫、网络游戏等高科技、高智能化的广电传媒产业体系。
3.推进演艺产业科技化
通过科技手段和加大投入,将县文体中心打造成既具有超强演艺功能又充分凸显高科技含量的一流演艺业基地,实现文化与科技在演艺业的完美结合。对梓州大剧院的环境布置、舞美设计、舞台灯光、效果监控等环节的有机融合,打造成一个5D高科技实景演艺剧场。大胆使用高科技流动演出设备,增强演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发展壮大演艺产业。
4.支持动漫产业创新化
动漫是文化与科技、与创新高度结合的产物,属于高智能化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市县级城市来说,这还是一片处女地。要大胆引进动漫设计制作人才,敢于率先发展以三台文化为元素的动漫产业及其衍生品产业,奠定三台文化产业的领先地位。
5.实现文化产品多样化
文化产业内容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发展好传统文化产业,更要发展好新兴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引导和激励社会兴办各类文化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满足群众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文化消费需求。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