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政府工作报告十年简谱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3-07  发稿编辑:景秀丽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工作报告。总结十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可以发现藏匿在宏大叙事下的“细微”民生、宏观调控的平衡术、GDP神话的怯魅之路以及任重道远的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战。

有媒体解读,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实际上可视为他对这十年工作的总结:“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宏大叙事下的“细微”民生

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政府工作报告会对过去一年或五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于是,在大家的定见中,政府工作报告似乎就是由一连串抽象数据里的耀眼成绩单,一系列催人奋进的文字里的各种宏伟愿景组成的;大家也习惯性地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似乎就应该是宏大叙事,也似乎只有宏大叙事。

事实上,近十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叙事之下,对各类民生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证券时报记者查阅十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量与地位逐年提高,占据篇幅不断扩大,相关论述也在不断深刻和完善。

在2004年和2005年,“民生”二字还未被单独拎出,民生类议题主要以 “改善人民生活”等文字形式出现;到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该年主要任务时开始明确提出“统筹兼顾,关注民生”,至2007年则更进一步,提出“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颇具标志意义,民生问题首次单独成章。“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该年度政府着重抓好的九项工作里的第六项,论述篇幅超过3000字,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收入、住房等问题全部被归到民生议题之下;据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议题中涉及民生的有100多个,涵盖了从住房、医疗、教育到就业、社保等诸多方面。

随着民生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地位日渐提升,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不断强化,“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等提法逐渐深入人心。

也是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民生问题连续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重点内容出现,并且一直排在该年度主要任务的第六项。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其任内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民生议题列为对今年政府工作四方面建议的第三项。

2.宏观调控平衡术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不同特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要同时面对多重目标。

十年间,我国经济曾经历了2003年开始的上升周期出现的过热苗头,也经历着始于2008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既要不时面对“抑通胀”的压力,也要适时加大对“保增长”的支持。如何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宏观调控在 “多目标”的转换与调整中练就出一套平衡术。

具体来看,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经济运行偏紧等问题,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于2005年结束了实施7年之久的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转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项被称为“双稳健”的宏调政策一直延续到2007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2008年,围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将“双稳健”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9年根据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目标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政策配合也相应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至今,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原则,再次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从“双防”到“双稳健”,从“稳财政紧货币”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重宽松 ”,再到连续三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每一次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不仅考虑到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而且注重了“保增长”、“稳增长”、“稳物价”、“控物价”、“调结构”等不同调控目标的轮换。(中国经济信息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