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3周年前夕,来到“李白故里、华夏诗城”,仲秋的脚步依然俊朗迷人。近年来,江油市认真贯彻落实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委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城乡统筹、两化互动、人水和谐、水利民生的科学发展理念。通过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强领导、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完善措施、跟进规划、服务示范。结合水利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保障了水务基础工作与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彰显出了现代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与可持续水利的新路径。
奠定基础抓发展
江油市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以北37公里的涪江上游,龙门山东南,是“九寨门户、蜀道咽喉”。距离省会成都163公里,幅员2720平方公里,耕地106.3万亩,人口8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62万。境内共有涪江、平通河、盘江、潼江、芙蓉溪、方水河、青江7条河流420多公里,多年平均降水1055毫米,水资源总量21.06亿方,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375方。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6万处,其中,水库189座(大型1座,中型2座,小一型22座,小二型164座),引水河埝23处(中型6处),山坪塘2.39万口,石河埝674道,提灌站1111处,集中供水站39处,堤防152公里,各类渠道4580公里。总蓄引提水能力9.08亿方(其中大型武都水库蓄水5.7亿方),有效灌溉面积66.6万亩,其中节水灌面18.5万亩。在“十一五”期间,江油市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26.7亿元,超过建国以来至“十五”末的总和,水利事业迈入高位求进、又好又快的新阶段。仅今年,该市的水利投资就达3.21亿元,其中:以“渠道防渗、山坪塘、石河堰、蓄水池、提灌站整治”为代表的“五小水利”就达1.17亿元。这当中,中央、省级和市级投入3800万元,县级市财政投入407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823万元。年内,已完成投劳172万个,移动土石328万方,出动机械台班9万个。修复水毁工程225处,新修防渗渠286公里,整治塘堰343口,新整蓄水池78口,清淤沟渠620公里,改造提灌站30座。新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81个,管灌面积25.61万亩,占有效灌面的38.5%,持续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下一步,江油各地将着力深化“五小水利”,继续推动全域灌溉治理。同时,抓紧沉水水库项目准备,力争年底开建。并以中小河流治理为保障,不断提高城乡防洪排涝和水环境建设水准。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大力实施生态节水防污型战略,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加强领导抓投入
江油市委、市政府对水利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新农村打造的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市长任指挥长,农办、财政、发改、水务、国土、农业、林业、交通、武引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落实人员和经费,具体负责全域灌溉系统建设。为保证各阶段农田水利特别是“五小水利”等民生项目的顺利完成,市政府每年均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将“五小水利”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各乡镇和市级相关部门进行严格考核。在政策研究实施过程中,具体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江府发〔2011〕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江府办发〔2011〕120号)等政策性措施,主动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二是坚持统筹整合资源,对农业、水利、以工代赈、扶贫、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在投入渠道不变的情况下,捆绑统筹使用。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国外贷款,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四是鼓励民间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采取合资、独资、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微水工程建设。五是按照“政府引导、民主决策”的原则,用活、用好村民“一事一议”,大力支持农民投工投劳参与“五小水利”等全域灌溉工程建设。目前江油市已整合资金2185.73元,包括省水利厅下达的“五小水利”工程专项资金400万元、全域灌溉示范片建设专项资金700万元、“大禹”杯绩效考评奖励资金300万元、社会投资785.73万元。各级党政和水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水务网站、工作简报、领导微博等载体,广泛进行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惠民举措、典型事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共印发宣传资料1.13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277条,编发简报12期,电视报道30次,9篇信息被上级报刊媒体采用。
突出规划抓治理
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实现“全域灌溉”为目标,再添措施,再鼓干劲,爬坡前行,推动水利更上一层楼。一是组织编制完成了《四川省江油市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并经绵阳市水务局审查通过,江油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二是编制完成了《江油市水利“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全力完成“1122”工程,即整治10000口山坪塘,新建改建提灌站1000座,2000公里渠道,新建及整治扩容水库200座。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提高到9.58亿方,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三是编制了《江油市全域灌溉规划(2010-2015)》和《江油市全域灌溉示范片实施方案设计报告》。四是编制了《江油市“五小水利”工程专题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江油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江油市全域灌溉规划(2010-2015)》、《江油市“五小水利”工程专题规划》。按照全域灌溉总体规划和各示范片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小型水利重点县、“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 同时,针对山区、丘区、坝区的水利现状和需求,在水利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坝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区治理,在丘区突出现代化灌区改造和水源建设,在山区突出集雨节灌和饮水安全治理,从而实现不同类型地区水利平衡发展。为严把项目质量、安全关,做实民心工程,及时组建了江油水务质量监督管理站,负责统筹具体项目的建设质量监督。通过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独立严格建设施工规范,进而深化质量、安全的考核管理。
强化示范抓带动
大力整合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连片打造,搞好示范区配套建设,显著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水平。目前,已阶段完善绵江大道产业带的九岭、方水、青莲、八一、西屏等5个乡镇小微水利建设,重点实施了新安镇农田水利示范片打造。在新安镇农田水利示范区,一是做好土地流转,强化产业支撑。把土地经流转实施集中利用,引进农业开发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实施,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农民收入。目前,示范片引入了伊顿农业、金蓉农业等8家企业,初步建成以猕猴桃、葡萄为主的万亩水果基地,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按照设计报告,大力整合、连片配套项目7个,到位资金6153.8万元。着力改造渠系79.51公里,新建蓄水池25口,整治山坪塘34座,建引水堰(闸)6处,改造小泵站1处。项目实施后将新增供水能力16.52万方,新增节水灌面7200亩;新增灌面积920亩;恢复灌面2850亩;改善灌面3440亩;新增补灌100多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65,年增粮食可达55.9万吨,经济作物200万元,实现受益农民年平增收112元。而且,结合村容村貌治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水田林路房水利新村综合体。三是完善利益分配,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倡导农民以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入股,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入驻农业企业互利共赢。
深化改革抓管理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谁建、谁有、谁管”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明确小微水工程产权,落实基层责任主体,理顺管护体制,有效推进水利管理民主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把水利建设成果转化为水利发展优势,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水利建设、损毁、再建设、再损毁的恶性循环状况。在八一乡团结农民用水户协会,给予水利基层管理很多启示。多年以来,当地的灌溉多依托团结堰及周边的数百口山坪塘、蓄水池、水凼、土石埝及农、毛渠。水工程分布不均,多有失修、渗漏、垮塌,无法毕其功能。2010年8月,通过推行以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为主的改革措施,实质就破解了农村水利管理难题。当地通过“一事一议”,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同时,还组建了“理财小组”、“质量小组”,并通过了水务、民政的联合批准,完善了协会阵地内部建设,切实按照“六有一费”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仅落实了田间工程管护责任,理顺了灌溉用水秩序,而且还减轻了灌区群众的负担,完善了灌溉监督体系,为各用水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灌排服务,跟进了农村水利的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水费收缴和供水调度,保证水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
多年的开拓创新,江油市水利体制机制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倍感耳目一新。如今,江油人民正在全面实践人水和谐、民生水务的工作理念,现代水利的建设管理更加融为一体。江油水务人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进程中,通过饱满的政治热情、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求真务实的办事作风,扎实有效地辛勤工作,大力构建现代资源型、生态节水型、可持续增长型水务,透过阶段目标的锁定,凝心聚力、乘势而进,进而描绘出造福千秋的水利画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