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涪城区全域灌溉蓄势幸福民生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9-26  发稿编辑:景秀丽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位于绵阳市核心地段的涪城区,地形以浅丘为主,幅员597.3平方公里(含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园区),有16个镇乡、8个街道办,总人口67.22万,其中农业人口20.81万,耕地20.2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975亩。区内水资源总量104.2亿立方米,其可利用量7.27亿方,人均1090方。针对区情、水情和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区委、区政府以农耕区全域灌溉为指针,大力推动幸福民生建设。

找差距添措施

涪城区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所在地,目前,共建成各类水利9376处,其中:水库55座(中型2座,小I型2座,小II型51座),山平塘4808口,石河堰270道,蓄水池1716口,提灌站316处,渠道2178条3479公里。全区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能力3.8亿立方米。在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涪城区针对水利化程度较高,水资源充沛,农业生产用水长期粗放运作的实际,通过深化节水型农业社会建设,大力拓展“全域灌溉、全域发展”的理念。作为都江堰人民渠六期灌区,控灌面已达到8.3万亩,占全区耕地的52.7%。加之从涪江、安昌河引水的3条中型渠堰和星罗棋布的水库、堰塘、水池、泵站,全区耕灌面达到16.43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81%。全域水利条件较好,但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部分工程水的利用率还不足0.4。加之,现代工业程度高,现代城市发展程度高,传统农业萎缩。农业用水减少,工业、城镇及服务业用水需求增加,供水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全域水务”成为历史的必然。为此,区党政领导班子精心组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水利改革发展和全域灌溉试点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灌溉建设的实施意见》。区级相关部门和项目镇乡也成立专班、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地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更把现代水利的发展、全域灌溉试点和示范片建设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问责制,加强效能监察和督查督办,明确目标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重规划强引领

涪城区是四川省首批10个“全域灌溉”试点县之一,为此区委、区政府抢抓发展机遇,着力将现代水利的全域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制了可持续水利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强化项目的整合,集聚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思路,有效整合全域灌溉试点、“五小”水利、农村公路、财政农发、金土地等各种涉农项目资金,通过农业开发企业投融资、组织群众筹资1.15亿元,集中用于全域灌溉示范片建设。年初,《涪城区全域灌溉规划》(2011—2015年)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查批复。到2015年,将完成投资10.78亿元,全面运行燕儿河中型水库,同时,整治病险水库13座,维修山平塘1401口,技改提灌站105处,新建蓄水池2000口,配套、改造渠道1053公里,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629万立方米,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面16.92万亩,新增旱地浇灌面积0.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4.32万亩;建设供水工程1342处,解决9.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修建堤防49.98公里,整治饮用水源地10处,水库水质治理48座,新建污水处理厂3个,落实耕地灌溉率95%,生活用水供水入户率98%,水利管护主体落实率85%,从而保障全域灌溉十项核心指标的全面实现。

抓示范精样板

涪城区充分结合“杨(家)关(帝)水利新村产业带”的打造,启动了全域灌溉示范片治理。目前,该区间涉及杨家、关帝两乡镇10个村13758人,涉及3.64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多年以来,这些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本着“重民生、知民情、顺民意”,涪城区水务局、农业局等涉农部门在该区域加大了产业结构调配力度,其阴山河10公里长廊已建成现代特色蔬果产业带。其中重点实施了规模化大棚蔬菜、巨峰葡萄、优质花椒等经济作物。镶嵌其间的“六项水利工程”,把产业带浇铸成为全域灌溉的精品。一是建设水源囤蓄工程,解决有水蓄不住的问题。实施倒角湾、柏林、小岛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63口山平塘治漏清淤,恢复蓄水能力20万立方米。二是建设防洪排涝工程,解决水多排不出的问题。整治阴山河主河道10公里,使其防洪能力由不到2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整治排水沟渠55公里,根治长期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农田渍涝灾害问题。三是建设渠系配套工程,解决有水灌不了的问题。对经人民渠引水的玉杨丰灌区10公里斗渠进行硬化防渗,新建100公里U形渠道,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面1.2万亩。四是建设旱地浇灌工程,解决高处浇不到的问题。建设蓄水池100口,蓄水容积1万立方米,新增旱地浇灌面积350亩。五是建设高效节水工程,解决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建设大棚蔬菜微喷灌1000亩、葡萄管道滴灌2000亩,实现适时、精确、节水灌溉。六是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完成从吴家至杨家、关帝供水管网铺设,使绵阳城区自来水管网延伸至示范片,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同受益。

强功能细完善

坚持全域灌溉建设整体推进,突出辐射、带动效应,掀起新一轮治水热潮。一是坚持在全域灌溉治理上,用好用活“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工作方式,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主动性。二是在工程管理上,对水库、干渠等较大工程,由水管单位负责管理和养护;对山平塘、斗农渠、引水堰等工程,由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对蓄水池、田间农毛渠等由农户自行管理,自主经营,自愿转让,无偿继承。三是在经费保障上,先后由地方财政安排了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治水经费,以弥补水工程维护管养的不足。2011年入冬以来,涪城区共完成病险水库整治5座,新增、恢复水方13.3万立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69处,解决了6500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塘堰整治85处,新建、技改小型提灌站10处,配套、改造渠道185公里,新建蓄水池158口,新增、恢复改善灌面1.65万亩,新增旱地浇灌面积550亩。全区农田水利和全域灌溉建设投资达1.65亿元,其中群众投劳折资0.72亿元。涪城水利全域试点,不仅保障了传统种植业的灌溉,而且还满足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棚蔬菜、优质水果等方面的用水需求。化解决农村群众生活饮用水难,提振了生态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工农业及第三产业包括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事支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涪城水务的发展带动了农耕区“全域灌溉”的拓展,实现了新农村的持续进步。一座座堰渠、一条条水系已成为苍茫浅丘产业带星罗棋布的银饰,蓄势幸福民生,涪城的明天会更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