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 绵阳市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发言摘登


推进科学发展的主路径 推动跨越发展的主引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8-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争当“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

中共涪城区委 涪城区人民政府

按照“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率先突破”的要求,近年来,涪城区准确把握阶段性发展特征,积极探索“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主要做法:一是先行先试、科学谋划,构建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快构建了全域覆盖的规划体系;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有效破解了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以产城园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初步形成了“两化”互动、组团联动、全域并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构建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新优势。在大力抓好“1+4”优势产业上档升级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总部经济、光通讯、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年来,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45%以上,总量翻了两番多;以产业新高地和城市新组团为方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面积40平方公里、覆盖三次产业的涪城工业港,新增上万亩产业承载能力;依托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城区”、“新城镇”、“新社区”,四年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1.6%。

工作打算:一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以总部经济试验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光通讯、会展创意等新兴产业;以石塘商贸物流城为龙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和配套仓储产业;以杨关产业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都市农业,全力推进三产联动;二是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总部经济试验区、商贸物流城等产城园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吴家、丰谷等一批整体结构优化、功能分工合理的新型城镇建设,统筹推进杨家、关帝等一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三是突出抓好民生改善。通过探索农民集中安居模式,使群众“居有其所”;通过引导和支持农民就近入园务工、经营小商铺、公益性岗位就业等方式,使群众“劳有所得”;鼓励群众通过获得出租收益、集体资产收益、劳务收益等“三份收入”,使群众“致富有道”。

 

坚持机制创新    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中共游仙区委 游仙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游仙区坚持抓统筹,强互动,促跨越,加快建设“四区一中心”,奋力走在全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前列。

一是坚持全域规划,引领游仙科学发展。主动对接《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正在完善覆盖城乡、联动三产、均衡服务、保障有力的规划体系;把以项目为主导的单一分割式规划与以区域统筹协调为主导的全域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规划“多规衔接”;以落实规划成果,维护规划权威为基础,坚决防止乱搭乱建等随意破坏规划的行为。

二是坚持工业主导,支撑两化互动发展。规划建设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北、东3个专业化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组团式城市新区,着力打造南面(小枧、建华)20万人、产值300亿,北面(石马、东林)10万人、产值100亿,东面(新桥、魏城)10万人、产值100亿的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北、东“三组团”;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项目,实现“每月至少一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的目标。

三是坚持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蔬菜、粮油、茧丝绸、畜牧、林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建立各类专合组织213个,建成万亩田、佳昊等农业产业示范园8个;10万亩蔬菜基地基本建成,以街子、忠兴、魏城、新桥为核心的74.5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片基本形成;整合项目资金3.8亿元,加快以治水、修路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产业新城延伸、向基层覆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房屋、土地确权颁证即将试点试行,全区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

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助推游仙跨越发展。成功引进凯越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约6.5亿元,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源整合、资产剥离,进一步做实惠东、富乐、金马3家公司的投融资平台;实行“三园一体、统筹管理”,提高园区工作效能;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发展。

 

强化工业主导    做优产业发展载体

中共江油市委 江油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把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引擎和有力支撑,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宜居城市完美融合的产业新城,为加快建设西部一流经济强市注入持久动力。今年1—6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7亿元、增长14.7%,财政总收入17.8亿元、增长43.3%。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高点确立发展目标。我们立足于打好李白这张世界名片,发挥总投资达55.3亿元攀长钢新区项目的集聚效应,把城区5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了“李白故里、特钢新城”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力争到2016年工业化率达到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8%,50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架构基本形成。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构建了以城区为核心,以武都、青莲、厚坝等特色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为支撑,一般小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二是强化工业主导,推进“三化”联动。大力实施“三倍增”计划,全力推进攀长钢新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连续三年实现每月开工或竣工一个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1+3”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扩张;以李白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发展,吸引了沃尔玛等一批零售业“旗舰”入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省领先;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30万亩蔬菜、1000万只獭(肉)兔、100万头生猪等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

三是强化以城促产,做优产业发展载体。实施中大路、城市东西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有机衔接、便捷畅通的交通体系;实施“一江两河”综合整治和公园扩建改造,做靓城市水景和生态;实施“天网工程”和“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江油”;实施太平场等7个旧城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高标准、高强度推进28平方公里园区发展,其中15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已承载集聚了41户规模以上企业,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重点培育基地”。同时,我们强化组织保障,构建了科学发展新机制。

 

创新驱动集群发展    开创“两化”互动新局面

高新区党工委

绵阳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以产兴城,做强城市发展新支撑。坚持“一区多园、一园一特色”发展路径,依托新区产业集聚区、永兴产业集聚区、普明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末,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长虹、九洲、艾默生等企业,推进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通讯电源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推进中国重汽、华晨汽车、川汽新能源等企业,大力支持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线束等产品发展,培育大中型零部件企业3—5家;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九所、赛茂科技、西磁磁电、金发科技等企业,提高新型磁性器件、稀土永磁材料、改性塑料等研发生产。

二是坚持以城促产,打造产业承载新高地。加快建设新区骨架道路和区间道路;加快磨家收费站、科技城大道、飞云大道、108国道等改造升级,支持二环路、绕城高速、城际高铁、磨家综合服务区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打造西区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区位优势;加快永兴旧城改造,打造西区城市中心,加快新型社区及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业,加快推进第三产业上档升级,做大做美城市。

三是坚持创新突破,构建园城联动新机制。完善院地、军地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规划建设物流运输、公共信息、存储配送三大平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机构引进步伐,强化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工作,促进企业投资与要素规划有机结合;建立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市发改委

2007年,全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度试点以来,我市扎实开展试点工作,编制完成城乡统筹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我市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六个统筹”,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走分类发展的道路。在涪城、游仙以及江油、安县、新北川的近郊区域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三台、梓潼、盐亭、安县、江油等浅丘区域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平武、北川、江油的高山地区和边远山区,以及三台、盐亭、梓潼的深丘地区加大开发式扶贫帮困力度,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工业镇,努力构建城乡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走因地制宜发展的道路。在抓好主城区和县城(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人口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走全覆盖发展的道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五是统筹城乡推进机制和政策,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赋予农村、城市同等发展机遇和政策。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管理,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体系。

六是统筹城乡管理,走互动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和群众利益评价、协调和补偿机制。推进农村基层事务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离,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分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工业再上新台阶

市经信委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1.1亿元,增长18%,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总量全省第四,增速在六个主要工业市州中并列第一。

通过近年来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不断探索,我市初步形成了“集约、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之路。下一步,市经信委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工业止滑回升、稳定投资拉动,以绵阳工业再上新台阶助推“两化”互动取得新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施“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效益指标高、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园区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降低工业投资成本、运行成本。

二是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体制。继续争创一批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其成为技术在企业内转化、企业间转移的平台。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产业创新联盟。

三是扎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变。加速“三网融合”,实施“智慧城市·数字企业”工程、光网智慧小区推广暨宽带信息百镇千村工程建设。

四是努力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发挥市“两化”办的综合、统筹、协调职能,努力做到产城布局选址一体化、产城规划一体化、产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城支撑机制一体化、产城生态建设一体化。

五是奋力实现全年目标。抓好“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工作,通过项目检查督促、加快项目资金投放、提前做好明年项目组织申报等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同时,抓好要素衔接,抓好企业服务,抓好运行监测,奋力实现全年目标。

 

着眼全域规划    科学引领“两化”互动

市城乡规划局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这一重大战略,科学编制城乡规划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着眼全域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和完善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夯实规划基础,科学引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打破行政界限,努力推动跨区域协调发展。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圈,进一步编制完善《成德绵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三市合作,从成都的单一辐射走向多点带动,共同作为省域经济核心区。

打破城乡界限,积极引导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我局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打破城乡界限的《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引导市域城镇一体化发展。在市域层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城、重点镇、新农村综合体和示范片,构建“中心城区—县城—新市镇(重点镇)—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五级城镇体系;二是构建“一核四带”的市县一体化发展结构;三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划分区域发展单元,分区分类制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城市规划区层面,进一步加强城乡接合部和近郊乡镇规划引导,规范近郊建设用地和村民安置点,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周边村镇的辐射面。

打破单中心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城市新区建设。根据《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一城三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城市新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城市新区“整合、提升、一体”。城西新区进一步整合高新区、永兴镇、磨家镇等区域;城南新区进一步整合经开区、农科区、小枧等区域;科教创新区进一步整合科创园区、教育园区、金家林、龙门、青义等区域。同时,三大新区按照功能、用地、要素整合的要求,着力完善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综合体”和城市次中心。

此外,通过编制“一城三区”发展规划、《绵阳市中心城市产业规划》,进一步理顺产城、园城发展关系,促进产业、园城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建设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先行。结合建设工作实际,立足“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我们将坚持以加快新区建设为主,缓堵治堵优先,强化以道路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总体目标是全市城镇化率力争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主要做法:抓好绵阳中心城区建设和管理。一是加快缓堵治堵项目建设。尽快启动新建一环路南段、改造剑南路中西段、新建火车站至机场直通道、提升一环路东段富乐山景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对临园干道、长虹大道中段等中心城区拥堵最严重的节点实施改造。二是围绕民生,着力抓好城市风景园林和公共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量,形成新的城市景观。综合整治三里桥等内涝点,不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生活、医疗、餐厨、建筑等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缓解,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三是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综合管理机制和体制,夯实“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分级负责、运转高效”的大城管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在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方面,按照城区“四化”要求,加快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配套市政管网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各县(市)城关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现在的95%提高到100%,污水处理率从现在的70.2%提高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沿江沿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把武都、芦溪等14个城镇作为统筹城乡、新村建设的重要节点和示范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向周边农村延伸和覆盖;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核心,坚持连片推进、整体推进、分类推进,促进产业新村互动相融发展。

 

强化新村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

市委农办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动融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在保障融入工业化、推进融合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三化”联动发展,推进了农业农村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做法: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围绕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两个带动”,抓基地、兴产业,扶龙头、强带动,建组织、创机制,带农户、促增收,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38.9万吨,出栏生猪576万头,实现肉类总产量62.3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9.8万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的农产品,而且对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价廉的专用原料。同时,主动融入工业化进程。今年上半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46.88亿元,成为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强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向农村延伸。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强化新村建设;集中连片推进示范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5亿余元;推进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全市民生项目投资达1308亿元。建设文化项目1394个,农村文化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80.1%;全市建设新农村综合体8个,实现了集中供水、供气,完善了广播电视宽带、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是着眼农民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90.4元,同比增加677元,增长17.3%;今年上半年,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资金5.05亿元;通过扶贫项目实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4万人,占年度任务的44.13%。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00万元,启动实施北川、平武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个、整村连片扶贫项目13个;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安县、江油国省试点、涪城杨家市级试点和各县1—2个试点村稳步推进。(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