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从“学而优则钱”说开去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7-12  发稿编辑:刘庆

 
    笔者听见一个初中毕业学生的家长在绵阳南山中学立交桥下教子:如今是学而优则钱了,你比南山中学录取线差5分害得老子多掏12500元,一分值2500元啊,要不差这5分我们全家去上海世博会旅游还用不完,读高中一定要用心,你考得好就是在给老子挣钱……。只见他儿子连连点头,不敢声辩。据了解,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录取学生按规定不收高价。分数不够的收选校费12000元,再按差1分100元计收,分数太低的考生交再多的钱学校也不要。其它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品牌、层次都要收6000元或8000元的选校费或家长自愿赞助费。考得好的学生成了香饽饽,一些重点高中免学杂费、给奖学金及生活费。家长也抬头挺胸,底气十足,风光一把。分数考得差点的烧香拜佛四处求人,盼望校长开金口法外施恩,少收点钱。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或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或去清华、北大。谢师宴、庆功酒让动则上千元一桌的高档酒楼座无虚席,赚得盆满钵满。笔者见一位外号叫“方老壳”的家长在德阳太平洋大酒店摆谢师宴,最低消费1人100元,抽云烟,喝东方红名酒,吃鲍鱼,一顿饭一桌人几千元,竟然摆了12桌。真是朱门酒肉臭,让肠胃活受罪啊。而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管你报二本三本还是专科,在一大串华丽的宣传喜报之后都有一个成千上万的天价学费让你焦头烂额。一分之差,气死爹妈,气不死你也扒你一层皮。


    自古至今,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流传久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了求得功名,不惜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秉烛夜读,这类千古佳话代代相传,“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旦入仕便光宗耀祖,门庭生辉。从隋唐开始,千年科举制度造就了千万秀才,百万举人,十万进士,这些秀才、举人、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便成为人上人,自有人送去颜如玉和黄金屋了。难怪范进为中举要屡败屡考直至痰迷心窍而疯啊。一场科举考试害得多少学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而这些入仕的人正如电影《刘三姐》的秀才们一样只能成为百姓的笑料。


    笔者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截止2010年6月25日,2010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的为42%,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的为43%,未签约的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生依然是多数。管你优不优,毕业即失业,哪里还有半点天之骄子的影子呢。北大学子卖猪肉,早已不是新闻,研究生报考小学教师不成哭着走的笔者就亲眼所见。报载2010年3月4日,27岁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双硕士”研究生袁健在深圳跳楼身亡。能考上北京大学,能读完双硕士研究生,应该是优秀的学子吧?他读书时一路顺风,可研究生毕业受聘后因缺乏经验,成绩平平被公司解聘,在办完移交手续后的第二天便从自己居住的小区楼上纵身跳下当场死亡。如此学而优的人一没入仕,二没为爹妈挣多少钱,反而让为他操碎了心的爹妈断子绝孙,伤心欲绝,其情其景惨不忍睹,耳不忍闻。这是教子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考多考少,活着最好,人生一世没有过不去的河,为什么要走极端,走绝路呢?


    笔者把安徽2010年给材料的作文,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这首哲理诗奉送给有参加中考、高考孩子的家长朋友,“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苗露水一苗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而优是好事,可能有好的前途,但书读死、读书死、死读书的例子也不鲜见。笔者主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书学习重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态学会做人做事才更重要。一定要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经得起失败。没准,今天中考、高考暂时“不优秀”的人,将来是将军、元帅、党政领导干部或亿万富翁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