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台县村建制调整改革试点镇,我镇以推动全镇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主旋律,按照合规、合理、合情的方式,分类施策先行先动,稳步推进改革。
一、基本情况
总体情况:我镇共辖70个村(含社区),其中村61个,社区9个。经调研摸底,本次我镇拟共撤40个村(含社区),减幅为57%。涉改村(含社区)68个、不涉改村(含社区)2个。
具体情况:本次村拟合减36个,减幅为59%。涉改村60个,不涉改村1个;拟撤社区4个,减幅为44.4%。涉改社区8个,不涉改社区1个。改革后,我镇村的平均户籍人口将达3244人,平均幅员面积将达5.3平方公里;社区的平均户籍人口将达1903人,社区平均幅员面积将达0.78平方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特色打造重点村。依托镇特色产业整合打造3个重点村。牢牢抓住成巴高速路出入口建设契机,通过村建制调整将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为工业园区建设打好基础。拟定在高速出口及连接线处打造2个重点村,规划布局1个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个1千亩的工业园区,承接成都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园区与工业园区的深度融合,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整合镇返乡创业园、万亩藤椒产业园布置规划1个重点产业村,以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载体,打造省级返乡创业园和乡村振兴示范点,把西平建设成为三台农业供给侧改革前沿示范区。
(二)围绕基础打造中心村。将西平辖区内原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进行整合,利用原镇驻地历史悠久,基础完善,群众聚居集中,便民设施健全,办公设施完善等特点,打造6个中心村。通过整合发挥中心村聚集效应,引导人口、生产要素集聚,使布局更加合理,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和群众生活。
(三)围绕资源打造产业村。按照西平藤椒、稻虾、中药材等产业布局,以提升产业规模、质量为抓手,将沿凯江的村整合打造6个产业村。依托凯江两岸规划布局观赏性中药村,打造万亩沿江中药村产业带;依托原产业基础较好且相近、相邻的村壮大藤椒、李子、核桃等特色产业,打破原村之间的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结合西平古镇开发、观音山宗教文化公园和家风文化广场建设,壮大场镇社区,促进西平城镇发展。
(四)基于地域保留边界村。在充分尊重历史性、习惯性、认同性的前提下,确保村建制调整改革顺利进行,整合4个边界村。(西平镇 刘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