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12-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盐亭县两河镇中心小学  文志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俄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该贯穿在学习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所以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幸福快乐的过程。那如何构建幸福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呢?

一 、高效的课堂是有方法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很大兴趣的时候,他的学习积极性最高, 最投入,效果最好,最容易体验到自主、合作、参与、交流、成功等学习幸福。因此,在我们的幸福教育课堂上,我们要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的办法很多:激发动机、明确目标、自我暗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事做起、及时奖励、体验成功等。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真正做到师生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讨论分段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分段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分段的依据,看谁说得有道理,然后在全班交流。这里要指出,由于文章体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每篇文章段落的划分不能定死,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有独到的见解,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也“变苦为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

(二)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讲第二部分海鸥送别老人时我利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句子,从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不舍。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美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 高效的课堂是有快乐的
(一)调动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角色表演,活跃课堂气氛

 角色扮演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利用小学生喜欢参与、表演欲强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各种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明确文本的中心思想,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为了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快乐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会父亲、母亲以及“我”各自的说话语气、动作神态等。之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待小组表演完之后,由学生选择出表演最为形象的一组,教师给予奖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父母的鼓励和批评都是一种爱的道理,及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又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做了铺垫。

三、高效的课堂是有幸福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掌握课本知识,培养核心素质、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一)建立各种激励机制
1.兴趣激励。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如果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排斥,那么这个合作就是毫无意义的。在学生开始对小组合作有了一定兴趣了,我就在我的课堂根据学情和教情更广泛地运用小组合作,比如,合作检查教材内容的记忆落实情况,练习完成情况,错题更正情况等等。
2.竞争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想获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转变为学习的动力。竞争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它是促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催化剂”。

3.评价激励。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对表现优异的小组一定要给予合理、及时的评价。可以同伴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等。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上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还有班级卫生、个人卫生、红领巾、校服、课间操、路队等方面。通过对每个小组每一项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加减分。一天一评,得分最高的小组就是今天的明星小组。对待明星小组一定要有特殊的待遇,让他们感到获得明星小组有明显的优越性,这样才能保持学习的自信心。当日的作业可以任选,他们组的全家福照片就张贴在班级信息栏上。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孩子们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因为学生渴望得到承认,被认可,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添加剂。
(二)科学合理分组。
把学生按4(或3个)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都有,男女搭配均匀,性格互补,成绩好能力强的做组长;若没有能力较强的组长,可以把三个实力接近的组员并成一个组,这样的小组是主导式和民主式两种,各有千秋。每个学生根据实力都定一个目标分,一般目标分要略低于实力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全体成员都在努力,这样连最差的学生都要学习了,小组合作肯定走向了良性循环。当然学生定的目标分不能一成不变,过一段时间后要把不怎么合理的分数调整过来。

(二)设计合作内容。

课堂教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的小组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仔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此外,教师留的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的习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合作的内容。

(四)培养合作技能。

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技能。如:组织技能、互助技能、交流技能、展示技能等等。我们应该从低年级的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让学生熟练掌握合作规则,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合作中学会讨论,在合作中学会组织,在合作中学会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研究,设计一些孩子技能训练课,对一些必要地合作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技能进行训练。如:介绍自己、了解他人;今天我当小组长;团结起来力量大;听的训练;说的训练;如何讨论;如何交往;如何合作等。
 在课堂上,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合作探究,轻松快速地收获成功,掌握知识,教师做到收放自如,已经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变客体为主体,让学生在亲历学习的体验中达到高效,变沉闷为活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验高效,变“题海”为“淘金”,让学生在轻松中享受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张扬了个性,激活了思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