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位于三台县城以西的凯江之滨,古名观音场,与德阳市中江县毗邻,东距三台32公里,西距成都80余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7.01平方公里,辖7个党总支,36个村、6个社区。全镇总人口6.06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3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38.5%。
近年来,在省、市各级的关心支持下,西平镇认真贯彻落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和改革创新等部署要求,按照“活力新城、韵味古镇、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高点定位、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投入拉动”发展战略,立足区域、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实际,高标准规划、严要求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承担了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省百镇建设行动、市小城镇建设、县重点镇建设、县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荣获“四川最美古镇”“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五年以来,争取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示范镇财政补助资金6540万元,争取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财政补助资金6000万元,整合各级项目资金近3亿余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余元。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制镇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初步形成,建立健全了有利于建制镇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努力将建制镇发展成为以城带乡、乡村联动、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建制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基本打通了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全国建制镇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一、推进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小城镇是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分割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县域副中心目标,通过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提升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一)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 小城镇,坚持“跳出西平规划西平”,将西平融入到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大格局规划,先后编制完成《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西平—凯河同城发展规划》等多项总体规划和启动《西平古镇旅游规划及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题规划,确立了以客家文化为特色风格的城镇建设思路和“三台县域副中心、商贸旅游基地”发展目标。规划城镇形成“四轴、一带、八组团”的空间布局形态和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的城镇保护分区规划。规划到2030年,镇区建成面积达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5万人。
(二)坚持多元投入,提高承载能力。推进小城镇基础配套建设,资金是关键。被列为国家省市县重点镇以后,市、县相继将西平列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全力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创新多元投资模式,切实发挥了上级财政引导资金的撬动作用。一是统筹资金,合力共建。通过向上争取并发动群众筹资投劳,近年来投入1.7余亿元新建村社道路130余公里,建成县道“芦跃路”、镇乡道路“西八路””“乐建路”“西进路”,城乡交通路网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整合国家省市县重点镇资金1.5余亿元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6段、8公里、人行道改造45000㎡、新建改建雨污管网16.8公里、栽植行道树1500余株、安装路灯400余盏,即将完成近2公里的滨江路提升工程和占地50余亩的休闲广场,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西平污水处理厂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市场融资,借力扩建。采取市场化手段引进兴达利房产、许氏阳光房产、鑫华房产、博洋房产等企业参与场镇发展建设,近三年投资2余亿元新建商贸型居住小区6个,建设商品房近12万㎡(其中住宅10万㎡、商铺2万㎡)。
二、突出资源优势,推动产城融合
围绕“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小城镇”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西平文化底蕴深厚、商贸流通繁荣、农业基础较好等优势,大力培育壮大关联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以文化商贸旅游为特色的支柱产业。一是培育发展观光旅游。西平历史悠久,客家、宗祠、古镇、观音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铸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质。在加大客家会馆、吴氏宗祠、古街道、观音庙等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编制了《西平古镇旅游策划方案》《西平古镇旅游规划及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平镇“一镇五村”旅游规划方案》,待古镇旅游核心区设计完成将启动古镇旅游保护性开发带方案招商工作,预计2018年将全面形成接待能力,年接待游客50万人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充分发挥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本地扶持、优质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目前,全镇有商铺门店824个、金融服务机构3家、大型超市5家、大型餐厅8家、商务宾馆2家,服务业每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近300个。同时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积极推进城镇市场新建工程。三是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在巩固传统种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专合组织和农业大户,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规模化种养殖,按照县委确定的“3+2”产业发展方向,镇党委提出了“三个一万亩”的产业发展目标,即实现藤椒种植1万元,观赏性中药材种植1万亩,优质高效粮油1万亩。年内计划种植藤椒1万亩,引导发展观赏性中药材500亩,待“千亿斤粮食”项目落地后将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1万亩。
三、坚持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
成功争取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后,西平镇立足区域、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实际,高标准规划、严要求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截至2017年7月31日,计划总投入8664.95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000万元、整合资金1330.6644万元、其它投入1334.2954万元,已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探索建制镇发展经验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1.镇村环卫一体化建设项目。聘请西南科技大学专家进行调研,通过在建林总支7个村开展试点,探索“源头分类、村社收集、回收利用”模式。完成垃圾中转池(房)建设和试点机制配套的设备采购,同时对村社干部进行了垃圾分类专题培训,目前在试点村已基本形成 “四级运转模式”,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利用化、处理生态化的目的(第一级以农户为主体“源头分类”。以农户为主体,开展“源头分类”。第二级以社为主体“由社致户”,每社安排垃圾收集员一名。第三级以村为主体“以村纳社”,每村安排垃圾转运员一名。第四级以总支为主体“集中承载”,扶持设立数个“西平再生资源回收分中心”并择地建设“有毒有害垃圾转运站”)。至此,从农户源头分类开始,有机垃圾及其他垃圾已由农户自行“消化”处理,再生资源进入了再生资源市场进行市场化流通,有毒有害垃圾由镇上统一组织转运车辆运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2.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红梁村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动公园建设已竣工,新庙村聚居点配套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南垭村综合市场建设已完成投入使用。
3.城乡通畅工程。已完成丝厂路道路建设工程,目前正在完善资料,即将进行项目审计结算工作。
4.排洪沟治理项目。对场镇内1.2公里排洪沟进行景观排污改造。主要包括渠沟硬化,截污管网铺装,安全护栏及部分景观小样建设。已完成该项目的95%工程量,预计年内将全面竣工。
5.月牙湾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对占地50余亩月牙湾广场进行规划设计,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社区集体土地入股,外包运营的多元投资模式进行旅游综合性开发。截止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40%工程量,预计年内将全面完工。
6.雨污管网建设配套工程。已完成第一批雨污管网工程和车行道铺装工程,目前已竣工验收,正在准备完善资料,待审计结算。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建立城镇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完成西平消防站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西平城管执法中队业务用房装修;西平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和公安“小天网”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以扩权强镇试点为契机,承接县级部门下放88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成制度建设,电脑、打印机、桌椅等23项办公室设施采购工作。建林小学5人制足球场、明德小学8人制足球场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智慧西平项目已进入采购程序,预计年內将投入运行,届时将实现西平政务线上线下同步办理。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完成《三台县西平镇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编制完成《文商旅农业产业整合发展总体规划》;新建和改建5个村、11公里的农村道路;完成3.17公里建林中沟整治水利项目建设。
2.古镇旅游产业项目。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助、群众主体”的方式,项目建设上将过去的“政府配餐”转变为现在的“群众点菜”,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群众、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观音寺街风貌改造采取“三统三自”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施工,自行确定施工队伍、自行采购建筑材料、自行监督施工质量)进行,预计12月底将全面完成。按照财政奖补的方式已完成凯丽滨江仿古风貌改造和广东馆保护性修缮工程。
3.综合市场改造项目。按照《西平镇总体规划》,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助、群众主体”的方式,新建西胜街综合市场一处,目前已进场施工,预计12月底将全面完工。
四、下一步工作
(一)做实规划,力求在规划引领上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商贸旅游文化强镇战略,用活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三台县域副中心、商贸旅游基地”的目标定位,结合实际做实旅游发展规划,打造商贸旅游型现代小城镇。
(二)做优产业,力求在城乡统筹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稳步推进第一产业、不放弃第二产业”的发展战略,以西平古镇、客家文化吴氏宗祠、观音文化观音庙为开发重点,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为切入点,采取PPP模式用活用好项目专项资金、城市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社会资金,连片打造乡村观光旅游。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做大城镇,力求在城镇承载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以重点镇建设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建成成巴高速西平出口及城市连接线工程;积极推进凯江拦水坝及凯江河堤二期工程;规划启动城镇北区开发项目,高规格建设一处占地100余亩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启动占地100余亩的工业园区。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实干,为加快建设三台县域副中心和幸福美丽西平而努力奋斗!( 西平镇副镇长 秦 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