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什么最美?党的恩情最美;世上什么最亲?残联干事最亲。”这是龙门镇青霞村残疾人黄英发自肺腑的感慨之言。
黄英是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青霞村一组人,现年36岁,家有四人,母亲、丈夫和儿子,这四人中就有三人是病魔缠身,靠药维持身体支撑生活,只有儿子身体良好,在外读书。30年前,由于一场意外,造成了黄英肢体三级残疾,从此失去了站立能力,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黄英的父亲早逝,母亲年岁较大,有哮喘和气管炎,一年之中药不离口,而丈夫谢长春也属于听力一级残疾,病多体弱,常年需要吃药护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种种地,卖卖菜来度日生活,然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儿子的就读学费和全家面临的沉重药费,面对这些,黄英时常夜不能眠,昼不能安,脸上难见一丝丝笑容。
然而,自从龙门镇残联开展“量体裁衣”式服务后,采取“入户调查,走访询问,面对面座谈,困难帮扶,建立档案,需求申报”等“一对一”帮扶,从而使黄英的家庭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达到了“困有所帮,贫有所依,医有所靠”。龙门镇残联在“量体裁衣”式服务中,一方面,结合黄英家庭的具体困难,积极为其办理低保申请,每月为其解决最低生活费630多元,全年共计8000余元;另一方面,积极为黄英家庭建立个性化需求档案,录入量服系统,并根据其需求,积极与区残联协调,为其申报助听器、轮椅等,努力为其解决行走不便和听力不便等带来的困难;再一方面,结合政策规定,努力为申报燃油补贴、重度护理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减免收视费等,一年约3000余元;同时,龙门镇残联与镇民政办,每年还结合黄英家庭的具体困难程度,为其解决临时性救济约1000余元,在春节等重大节目期间,都要买来大米、猪肉、菜油等对其走访慰问。
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关爱,有了政府的关怀,有了残疾的关心,有了“量体裁衣式”服务,从而,解决了压在黄英心上多年的石头,黄英的家终于摆脱了贫困,生活充满了阳光起来,黄英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颜。 (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政府;谢清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