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二维码小火了一把,不仅登上政府工作报告及最高法、最高检的“两高报告”,连部长通道都可以“扫码提问”。一个毫不起眼的二维码,却实实在在提高了两会的沟通效率和服务水平,展现出互联网在政务服务中的独特价值。(3月1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互联网+”政务早已生根发芽。今年两会上,一个毫不起眼的二维码都能引发媒体和公众的热议,一方面说明政府在推广“互联网+”政务应用方面的努力和与时俱进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互联网+”政务的魅力,实实在在的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既节省了行政服务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切实的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其实,“互联网+”政务早已不是新闻事物,在一些地方或领域,因为互联网技术普及较早,决策者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不遗余力,所以也较早的认识到互联网在政务服务中的独特价值,也就较早的推行了“互联网+”政务模式。随着互联网在政务服务中价值的显现,这一模式的应用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互联网+”政务做的不是加法。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政务服务体系中,并不是简单的“1+1”,两者之间发生的是化学反应,呈现的是几何效应。长期以来,政务服务令群众不尽满意,甚至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证明”,哪怕只是出一个简单的身份证明,也要在多个部门来回跑,盖一个又一个章,还要面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刁难;一些远离监管的办事人员,甚至有意设置障碍,趁机“敲诈勒索”,本是为民的“义务”却成了敛财的“权力”。而“互联网+”政务模式,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呈几何倍数增加的。一则,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是将各类信息终端连接起来,实现即时通讯,解决了信息滞后,让群众可以及时全面深入的了解到办事流程及手续,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二则,互联网深入寻常之家,任何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的点开政务服务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办理相关事项,节省了办事的成本,享受到了“上门服务”。三则,“互联网+”政务的运行过程是透明的,人人皆可监督,确保了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避免了腐败滋生,能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激发民生服务几何效应。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已达7.31亿,各类互联网软件应用普及率高,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已是万事俱备,只欠政府强力主导这一东风。从目前已经推行的地方和领域来看,“互联网+”政务所激发的民生服务几何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将原来分散的独立的服务有效连接畅通起来,对资源进行了最优化配置,在确保服务质量不降低的同时,还让群众和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比原来多几何倍数的服务内容。目前,“互联网+”政务还需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内容更需进一步丰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监督还需进一步加强,让“互联网+”政务激发的民生效应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持续增加。 (作者:伍文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