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政社分开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解锁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11-03  发稿编辑:韩春梅

 

“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由原来的4700多家,到2.8万多家,覆盖率由15%扩大到87%,5年扩大了5倍多!”记者从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部分省市社会建设年会上获悉:经过几年努力,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未来,首都将着力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11月2日《人民日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星火燎原。仅以北京为例,“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就从原来的4700多家发展到2.8万多家,5年扩大5倍,这个覆盖速度背后既有官方背景的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努力,又说明社会组织强大的社会活力和凝聚力。

在北京提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构建中,强调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必要性。这也似乎成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但质疑不少,这是否与不久之前中央提出的加强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和领导作用相背离?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是否利于巩固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核心政治地位?事实上,北京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全市社会组织分类分批分级逐步联合起来,凝聚到党和政府周围。显然,在不少人看来,政社分离与此目标属南辕北辙。

其实推动政社分离是大势所趋,政社关系不分弊大于利。一些贪腐官员正是借由在社团、协会等社会组织中兼职牟取名利、罗织官场人脉,进行权钱交易的。归咎起来,正是因社会组织与政府在人事、财物上斩不断、理还乱的归属关系形成了监管的模糊地带。事实上,行政色彩过度浓厚反让社会组织的发展及承担社会责任上遇到障碍,实现政社分开其实就是在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解锁,从而厘清政社关系,强化社会组织自主地位,更利于激发社会组织在承担社会服务方面的灵活与高效。

随着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向服务型转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各类协会及社会等社会组织逐步与行政机关“脱钩”,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并承担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的政府事项势必也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歌承办。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不但利于为政府承担更多社会职能,同时也能凝聚各行各业的群众、工人和知识分子,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作者:伍文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