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广西马山县“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非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政策”。记者11日在马山县调查采访获悉:这3119人中,超过贫困线标准、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3048人,已于2015年9月全面停止享受扶贫政策待遇。该县已对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单位12名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10月12日《人民日报》)
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不知这个数占广西马山县当时扶贫总人数的比例有多大,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也不容小觑。因为可以算一笔账,一个人享受的扶贫资金只算1000元,那么这群完全符扶贫标准的人将要造成的扶贫资金损失就达311.9万元。可以毫无顾忌的认为,存在广西马山县类似的违规扶贫、假扶贫的现象的地方不在少数,那么宁个数放之广西全区是多少?放之全国又当是多少?简直不堪设想。
曾有媒体报道,一些人一边吃着“低保”一边开着宝马,且风光潇洒,看不出半点愧色,而真正的贫困群众未必全都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相形之下,岂不寒尽天下民心?广西马山的扶贫乱象,虽然最终查明涉及的违规发放的扶贫资金不多,但却暴露出严重的监督制度漏洞,假若当地的扶贫机构及人员造假技术再“高明”一点,则有可能滋生出严重的腐败,造成的扶贫资金的损失则是无法预估的。
不久前省委召开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动员大会,吹响了全川精准扶贫的全面冲锋号。作为西部的人口大省,四川的扶贫任务相对较重,这就要求各级扶贫机构和扶贫工作者必须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落实具体扶贫措施上,尤须注意对扶贫对象贫困情况的深入调查摸底,不但在扶贫攻坚前期要摸排,在完成一个扶贫任务阶段的前、中、后同样需要深入全面仔细的摸排,一方面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是否改善、是否已经脱贫,另一方面在于防止已经脱贫的还在享受扶贫政策、没有脱贫的仍在被低效扶贫。
“假扶贫”危害大于“扶假贫”。广西马山的扶贫乱象,表面上看是“扶假贫”,因为涉及3119位扶贫对象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非扶贫对象享受扶贫政策,平白的挤掉了真正的贫困对象的脱贫的机会,造成新的不公。归咎其因,在于辨识扶贫对象上不精准。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出,广西马山的扶贫乱象背后实是“假扶贫”,有造假的主观性、故意性,很难说这是为了敷衍上级下达的扶贫攻坚任务而被迫为之,毕竟涉及到相对较大较多的扶贫政策资金,相应的监督、审计又日益严密,谁胆大包天敢在扶贫工作上“打马虎眼”?因此,“假贫户”太多绝非“失误”造成,而“有意”为之的成分较多。这其中“有意”的意思几何不禁令人产生种种联想,且看十八大以来的基层腐败,或也能不寒而栗。
(作者: 伍文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