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兜底线”,让民心有家可归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9-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民富才能国强,民稳才能国安。人民群众历来就是国家的脊梁,是国家的支撑。俗话说:金重、银重,民心最重;千难、万难,为民不难。只要我们党员干部眼里有民,心里装民,那么,人民群众就不会被苦难所扰,被贫穷所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

会议认为,织密织好社会保障安全网,帮助群众应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事关公平正义,是政府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职责。会议决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临时救助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救助资金列入地方预算,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大中型企业、慈善组织等设立公益基金,发挥好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按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临时救助实施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加强救助资金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资金、骗取救助等行为。会议强调,要坚持应救尽救,加大资金投入,将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和家庭自救有机结合,确保有困难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人民群众心中有底、敢于创业,缓解后顾之忧。(9月17日人民网)

“兜底线”,是党的民心工程。常言道: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之事不小视。民心,是我们党生存的源泉,民心,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基石。我们党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无不是以人民群众同不同意、高不高兴作为前提,无不是以人民之意、人民之愿作为航向。“兜底线”, 就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为困难群众建立的临时救助制度,为贫困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而提供救急之需的民心工程,因此,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兜底线”,是困难群众生命的依托。人们常说,人无百年好,花无百日红。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有些困难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群众由于看不起病,住不起院,而债借八方;还有个别群众因无家可归而要饭他乡。民困我忧,民贫我苦,群众的困难,是我们党员干部之痛。“兜底线”的建立,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贫者可以得到救助,病者可以得到救助,贫困群众再也不会为生活所愁,为疾病所忧。
 

“兜底线”,是法治化社会的前进。依法治国,依法施保,依法救助,这是国家法治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各县、市、区等,分别建立了社会救助站,但,救助金额,救助人员没有具体规定,再加上人多粥少,救助工作往往是杯水车薪,一些需要救助的人救助不好,救助内容“花样百出”,有时救助成了打发“乞丐”,蜻蜓点水。这次全国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让困难群众有了“兜底线”作保障,从而心里有了底气。“兜底线”的制度化,这是国家依法治国的一种推进,是救助法治化、规范化的一种展示。

俗话说,爱民,今天就是起点;为民,一生没有终点。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救助政策,积极为困难群众打开方便之门,做一个爱民、助民、敬民的人。(谢清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