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10-27  发稿编辑:景秀丽

编者按: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意义重大。供销社合作社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渠道,近年来绵阳市供销社在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下一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对接主体培育、名优品牌打造、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继续尝试。

农产品业务经营与供销社的关联

农产品经营一直是供销社的一项传统业务,它不仅是供销社自身扩大经营、增强实力的需要,更是供销社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具体体现。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赋予供销社的职责所在。国发[2009]40号、川府发[2010]20号两个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文件中都明确指出,供销社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2011年12月3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京召开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深入贯彻国办发〔2011〕59号文件精神,全面部署供销社系统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

2012年1月5日,四川省供销社在阆中召开全省供销社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会议,省供销社国成主任指出:农产品流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政高度重视,供销社必须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必须明确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供销社的一项中心工作。

实践与探索

(一)推进产销对接试点,健全组织、打造网络,紧密对接、互利共赢。

去年11月1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王啉,在四川省供销社副主任王小刚陪同下莅临绵阳北川,调研北川县供销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省级试点”工作,并视察县政府支持供销社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

在“5.12”特大地震中,绵阳市北川县供销社遭受毁灭性损失。面对巨大灾难,北川供销人以坚韧不拔的精气神,去年紧紧抓住被省社确定为“全省农产品产销对接试点县”的机遇,千方百计自筹资金,组建2个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打造20多个产销对接网点,仅位于新县城网点就有6个,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集中展示展销中心2个,其中县政府免收租金、无偿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经营场地。近两年,全县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3000万元,助农创收4100万元,实现利润 180万元,联结各类专业合作社90余个。

北川供销社白手起家,项目整合,全新打造,机制创新的做法和成效得到全国供销总社和省社领导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在四川和绵阳供销社系统各类会议上介绍推广。

除北川供销社外,绵阳的游仙、安县、梓潼、江油、盐亭等地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各具特色和亮点。游仙区供销社依托龙头,发展基地,冷链物流,直销配送。安县供销社重在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活资料连锁企业实现对接,推动鲜活农产品进超市。梓潼供销社以改造基层供销社资产建立农贸市场和展示展销中心,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

截止目前,绵阳市供销系统培育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龙头企业29户,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200 余家、农产品经纪人300多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 个,新建改造农产品直销网点80 个、仓储物流设施 5处、展示展销及配送中心5 个,与省内外、市内外上百个超市、市场、商家、消费团体建立起产销对接业务关系,今年助农创收11.8亿元,实现利润 1800 万元,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

(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联合舰队。

去年10月注册,今年2月27日正式挂牌的绵阳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是全省第二个市级联合会。该联合会由绵阳市供销社发起成立,成员主要来自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相关涉农企事业、职能部门和部份基层供销社等,已发展会员175个。其宗旨是联合合作、协调服务、维权自律、共谋发展。

绵阳市农合联成立后,被市供销社授予打造绵阳特色农产品,培育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职责。今年主要致力于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培训交流考察学习、组织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建县级分会(梓潼已完成筹建、三台正在筹备中)、为会员送信息技术(为会员免费统一订发杂志——农家顾问),初步发挥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组织引领、龙头带动作用。仅去年,就争取了30万元的财政专项培训资金。农合联成立近一年来,其作用和影响深受会员与社会的好评。

(三)政府授权供销社行使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营销职责,提供推进产销对接的支撑手段。

2012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入推进“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意见》、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关于开展绵阳市首届最受消费者欢迎特色农产品评选活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中,明确赋予市供销社“负责打造‘绵州之宝’、建成特色农产品精品一条街”和“负责绵阳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公用商标注册、管理,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的工作职责,并给予了20多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同时,在今年的全市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再次支持100万元项目资金。

去年,市供销社及时向国家商标总局申报注册“绵州九宝”商标;代市委、政府起草关于培育绵阳特色农产品品牌、“绵州九宝”公用商标管理使用办法、打造绵阳特色农产品精品一条街等系列文件;招募、评审商标使用权及产品营销企业;策划实施“绵州九宝”产品组合包装方案并面市销售;组织绵州九宝企业和产品参加成都年货展销会、市内部份县市区蔬菜产销对接会(会上签订10多万吨产销合同)、绵阳造特色产品展销会(会期绵州九宝特色农产品实现销售4000多万元);今年7月26日正式挂牌组建了绵阳市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绵州九宝分会”。 力争2-3年的努力,将“绵州九宝”培育成绵阳和四川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以此推动绵阳整个区域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联合、大合作。

问题与思考

通过绵阳市供销社的实践探索,虽然在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取得了些初步成效,但仍然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接的主体不多不强,组织化程度低;对接的体制机制松散,活力不足;对接的网络设施、平台载体落后;对接的模式简单粗放;对接信息不灵、效益不高。这些矛盾与问题,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是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理念、政策滞后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是绵阳市供销社前轮改革未处理好破与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体制机制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核心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公平和公正,能真正体现投入与产出比。只有不断探索,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可能实现长久、公平、高效的对接。但是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调控,需要引导,需要自律,需要信任。

对接主体培育。农产品产销对接重点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对接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流通、运输企业和批发市场,支持企业将经营链条延伸到上游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下游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夯实产销对接基础。

名优品牌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以提升产销对接效率。它不仅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培育高美誉度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必须做好创品牌、树品牌和保品牌的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坚持打好“绿色牌”、“生态牌”、“错季牌”。重点抓好:科学规划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基地认定与品牌认证,大力打击假冒农产品品牌行为,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培训体系。推广绵阳市供销社代行政府打造区域公用特色农产品“绵州九宝”品牌的做法。

政策环境营造。农产品产销对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部份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设施建设和交易业务,给予项目资金、信贷支持、税费优惠和用地保障、规划优先;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监管、供需预警机制,增强应急和调控能力;健全完善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信息服务。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平抑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绵阳市供销社 王光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