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10-13  发稿编辑:景秀丽

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雄厚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以城镇化为依托。中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这将带来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带来城镇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6倍,将3亿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按现在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计算,中国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将新增3.5万亿元,占目前居民消费总量的26.3%。同时,满足人们进城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更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将为扩大内需提供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城镇化是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合理积聚的过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城镇化为载体。近现代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多从该国沿海地区开始,然后沿着内河向内地延伸。中国也在经历类似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也形成了人口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处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60%,而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只有45%和41%。在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换的过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必须以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为支撑。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使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中国人均耕地资源仅0.0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2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破除这一矛盾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会相应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可以得到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宪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