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巴蜀奇人中江县“朱老道”的故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6-22  发稿编辑:韩春梅

 

 笔者初中就读于中江县龙台初中,放学后常见巴蜀奇人朱智涵手握铁蛋在龙台镇东门口家中打座参禅,也曾见他闲暇时河边漫步。经查阅中江县图书馆方志办而得知。

朱智涵,字永才,山东泰安人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家乡大旱,全家11口人仅朱一人幸存,孤苦无依到处流浪乞讨度日,后在山东滕县千头山玄武观门前饿至昏倒被道士朱教玉收养为徒。入道后奉师至尊有礼,得师传拳术武功。当时山东“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开展,师徒激于爱国热情参加"义和团"的“坎字团",从事反帝爱国活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袁世凯,戴毓贤署理山东巡抚疯狂镇压"义和团"一时醒风血雨,玄武观内朱智涵已无容身之地,遂偕师沿运河南下,遍访名师,在福建,罗浮山道长传以九势二十七气"金钟罩"气功。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师病世,遵嘱入川。住合川黄叶观数年后到峨眉山青羊宫,广交武林人士,遍访名师高手,探微于武当,当少林,峨眉等诸家武功,并与青城山九侠(杜自民,柴俊民等)切磋武艺,往来甚密。三十三年(1907年),慕中江县"无敌手"吴春盛名,自青羊宫趋驰中江县大镇(今龙台镇)拜师吴春,刻苦钻研吴所学拳术已得其要义。

宣统元年(1909年)住中江县兴隆场城隍庙,结交来往武林高手,当时全国闻名的大侠"金弹子"李四爷前来拜访吴春,途经兴隆,朱智涵执意叩教,李感其诚,遂授以“凤凰石"绝技。     宣统三年(1911年)朱赴开县拜会南宫派"首领李青云,后又叩见驰名皖鄂的华阴道人以及熊克武的镖客马其,相互切磋武技,研讨药方,功夫愈益精进。

朱的武功,以身法招式自然,迅速诡毒为特色,"麒麟步"变幻多端,"封闭掌"滴水不满,"近盖章"神鬼莫测,每使人未战先怯,其巴,拿,翻,钻,逼,捺,托,撒等法,每多以柔克刚,借力还力,置人于败着,演练功夫,吞身如鹤缩,吐手如蛇奔,轻捷似猿猴,每使对手折服。

朱大师门徒遍及省内外,其著名的高徒有海灯法师(范剑英),张宗安(后居兰州),戴自海(德阳)、周子常,刘子千,严永达等人。均各有所长。他常对门徒说:"武海无涯,其深无底”,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切不可与人争强斗狠,须知贪打必挨打。“技不轻传,艺不轻玩,海深无底,天外有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与人抢手(散打),礼让为先。"他屡遇高手较艺,总是礼让三分,处处以和为贵,不得己才摆桩接招。朱赞成中华武术强国,强身,强种的社会功用,强调中华武术立足自卫。他在中江传授的拳械和功法,计有40余种(包括套路各种种类)。

朱性情刚直,喜欢济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外省有一卖药人来到中江大镇,朱见其功夫不浅,但不通方言,场子打不开,便毅然解剑”帮场”又赠“大力丸"一袋,助其行旅。门徒刘某,家境清贫,曾多次资助。1958年后,高龄老人朱智涵大师经常给龙台敬老院捐资解困。1973年,他将积蓄的1000元捐赠给龙台医院。1973年8月13日,他无疾而终,享年百岁。至今,在英雄黄继光故乡中江县的龙台镇、永安镇、永兴镇有关巴蜀奇人和蔼可亲"朱老道”的济世救人故事还在广为传颂。(作者:许登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