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意去读的一类书,我本能的认为这就是成功学的心灵鸡汤,特别是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更是这样。因为我本科是学的管理类专业,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管理的基础,那个时候觉得懂的什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鲶鱼效应、羊群效应、木桶原理等等就很了不起。现在想来,那个时候自己就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大谈阔轮的马谡,缺乏了对原理实践的检验。参加工作的初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导致自己对大学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不过好在经过时间的洗礼,现实的无情碾压让我自己重新审视自己,让我抓住了一些机会让自己重新走上了正道,也才有幸参加本次学习。
我以前特别喜欢玩微博,因为我觉得微博能够带来巨大的信息,更快的信息更新速度,碎片化的知识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但也因为是碎片化使得自己在运用过程中四不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次疫情被迫宅家家中,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学习。这次学校给我们布置了这门课程,让我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在想如果我把这7个习惯都能够学透,运用自如,说不定我就成为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样的人物了,但是显然我不知差了多少个十万八千里,所以我选择与我最贴合实际的来认真读、学、思、悟、笃行,这就是掌握要点的个人管理。基于现有学识和眼界,我总结了对个人管理的一些认识。一是八小时之内的管理、二是八小时之外的平衡、三是未来几十年的规划。
一、八小时之内的管理
八小时之内的管理,也就是我们的有效工作时间内的管理。主要包括个人时间管理、以及作为管理者对助手、对下级的授权管理。不管是有效的个人时间管理,还是适度的授权管理都是提高工作效率、达成业绩的有效管理方法。
(一)有效的个人时间管理。
前几天在刷微博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样两段文字。
其一:
一位年轻人拜访一位高僧。
年轻人问:“您得道之前做什么?”
高僧答:“喂马、劈柴、做饭。”
“那得道之后呢?”
“喂马、劈柴、做饭。”
“那得道之前和得道之后有什么区别?”
“得道之前,喂马时想劈柴,劈柴时想做饭,做饭时想喂马;得道之后,喂马时就想喂马,劈柴时就想劈柴,做饭的时候就想做饭。”
其二:
“生活在中国,有什么你感觉很奇怪的事?”,
其中一人回答到:
“感觉每个人都很急,急着升学,急着考试,急着工作,急着升职加薪。”
回头看自己,也感觉一路匆匆走来,却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收获。也许,是时候停下来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
当我看到上边这两段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天啦,这不是我这几年参加工作以来的状态吗?做这样的时候,想着那样。做那样的时候,挂念着这样。每天忙碌着手边的工作,应付着领导和客户。忙着想进步、忙着想考证。结果到头来,好像感觉自己没有哪一个是做得顺坦的。其是这就是自己对时间管控不足的表现。
(1)科学规划、分类处置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工作不是那么专一,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过去往往遇到一项工作,不管不顾一头扎进去开始工作,当然这些工作是有轻重急缓的。为了有效的时间管理,我们应对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分类处置。把任务划分等级:绝对优先级(一级)、比较优先级(二级)、普通优先级(三级)、一般级(四级)。首先,我们要清楚明白四个等级的意义和优先顺序,从而才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以我们现有的工作来讲,因为上级对我们每个支行都下达了考核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就有明确的大方向工作目标,将这一年的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就可以细化至每月的工作目标,为了达成每个月的目标我们往往会制定本月的工作安排,来计划本月的工作任务。对于这些工作我们可以进行分类,排序优先级,如考核中偏日均的任务我们需要做在前,对于偏时点的任务我们可以稍微往后推一些。按照这样的分类,我们既可以有序的推进我们的工作计划。细化到每一天。我们也需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优先级分类,每天上班时对当日计划的工作进行分类处置,当然也可能遇到突发的一些工作,如客户的临时需求以及上级领导的临时安排,我们也需要将这些任务进行优先级分类,然后再有序的推进。当然如果我们在对任务进行了分类后,依然感觉自己无头绪的瞎忙,一方面是要重新考虑我们对任务的优先级分类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要审视被安排的工作量是否过于巨大,从而采取一些其他策略,如申请加班、增加人员等。
(2)利用结果倒逼、严格时间管理
上边写的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过于理想化,实际工作中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们计划的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一般存在时间上重叠的同优先级的任务。遇见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需要牺牲自有的时间来解决这样的冲突,同时也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学会思考总结,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抗外界干扰能力。对于完成的每项工作,我们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评估工作的过程和效果,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任务进行分类和处置,总结执行过程中低效率、重复的缓解,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中避免,二是总结出经验,有利于在日后的工作中重复利用,提升工作效率。
(二)适度的授权管理
作为管理者,如果每件事情都事必躬亲的话,一定无法成长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之前看过网友对于刘备和诸葛亮不同管理的分析。大致是这样:
三国时期蜀国刘备掌权期间能够出现五虎上将等多位实战将领,而诸葛亮掌权时却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个人认为是因为刘备更善于结果导向管理,手下大将有个性,特点和能力得到发挥。而诸葛亮却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过程管理,手下的将领只需按照他的命令行事,缺乏了个性和创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局面。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拥有个性,而参与到集体,我们需要适当遮盖个性,与团队寻找一个共性。作为一名员工,服从单位管理,遵守规章制度是天职,是共性,在战略上必须与单位核心利益保持一致。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短的却只有一条,但不一定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在工作具体执行中,我们要保持个性,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只会千篇一律的重复工作。
一个部门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定位,部门负责人要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进行明确和规划,分清任务主次关系,做好决策部署;副职作为助手,要协助负责人将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既要做决策的执行人也要做决策执行的监督人;作为部门员工,始终要和集体目标保持一致,要有主动承担和作为的决心,也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更要有永不停滞的学习动力。每个层级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任何一件事情并不需要我们亲自参与,作为管理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和审时度势的眼光,对下属要有深刻的认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授权才能使得部门运转高效。
二、八小时之外的平衡
八小时之外的平衡,其实可以理解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职业人想要提升想要进步,在现有的情况下除了要有一定的天分、经济基础以外,更多的是勤奋,是在八小时之外的学习充电、应酬维系,这也就与家庭存在诸多冲突。
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因为任务压力和竞争存在太多利用晚上和周末加班的情况。对于一个单身人士来说可能也就无所谓,但作为结婚生子的人来说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如何既要照顾家庭也要兼顾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
(一)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这一方面其实也就是上边讲的个人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任务的科学规划、分类处置,合理规划工作、生活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包括错开上下班的交通堵塞时间、电梯高峰时间、用餐等候排队的时间等,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优先级较后的一些工作。
(二)减少无效社交、专注家庭和事业
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社交和圈子,一定要下定决心进行断绝,既不会对你的个人能力有所提高,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如太多的酒局、聚会,网友、游戏等等,将重心转移在与事业相关的论坛、沙龙、交流上来,同时将多余的时间用在陪伴家庭。
(三)寻找时间切合点
作为八小时之外的平衡,如何在充分需找家庭的时间重合点对于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至关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工作毁了生活。寻找与其他家庭成员重合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用在陪伴家庭上来,如家庭成员最齐的时间段尽量不要用在工作上来,把工作时间稍微前移或者延后到深夜更晚的时候,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幸福程度。
三、未来几十年的规划
以我自身为例,对于未来的规划已经变化了多次。这个也是随着我工作的不断变化而随着变化的。所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的职业规划深远的影响着未来远期的职业规划。如何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对于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尤为重要。
听过许多关于职业规划比较经典的句子。
其一:
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
其二: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兼顾有效的八小时之内管理和家庭、事业的平衡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于未来的规划,其实可以理解为时间跨度更长、空间跨度更大的个人有效管理,里边不仅需要对自身的清楚认识包括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等,也包括持续学习的能力、时刻清醒的头脑、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自我反思总结改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