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家乡教育七十年的巨大变化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9-25  发稿编辑:韩春梅

 

我的家乡云凤镇是绵阳市游仙区一个偏远的山村乡镇。我生长在这里,高中毕业后又回到家乡,服务于家乡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未曾离开过三尺讲台。我不仅目睹了家乡几十年来家乡的巨变,而且更加深刻感受到家乡的教育变化。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开始进小学读书。当时我的小学,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我们村的赵家祠堂。把祠堂当教室,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当时我们村就一个老师,隔年招生,一个教室分开坐两个不同年级学生。课堂上,老师要先给中年级布置点作业,然后就给低年级上课,20分钟交替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复式教育”,那时复式教育是很多孩子有过的经历。当时村子里辍学儿童很多,因为家长们对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虽然每学期书本和学费才几毛钱,但在家长看来不上学还可以帮家里干活。

后来,国家开始提出普及五年义务教育,学费每学期也就几块,上学的孩子也多了,教室不够就因陋就简,把村上其他的房子腾出来当教室,教室是瓦房、土墙、泥地。学生坐的是没有抽屉木头做的两人课桌,还有长板凳。有的屋子没有窗户、就是晴天里面光线也不好,如果遇到下雨或者冬天的下午,教室里面光线很暗,就无法上课。教室里,一个简易黑木板加白色粉笔,基本就是教师的全部教具。学生课间活动场所,就把学校附近一片空地作为学生活动场地,学生们的课间活动丰富有趣,有乒乓球拍的学生将几张课桌拼在一起就打乒乓球;有的学生把妈妈用旧布片缝的沙包带到学校玩沙包;有的学生把家里的旧绳子拿到学校跳绳;还有的学生什么也没有带就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些方格就跳格子,或者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等。因为操场是泥地,一到下雨天学生们就没办法开展活动。

以前读小学是不住校的,每天到了吃午饭时间就放学回家,有些学生要走一个小时。后来在云凤中心校读初中路程很远,每天就得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步行到学校。早上自己在家自己带米、带菜、带柴甚至带水,中午在学校搭伙蒸饭。那时普通人家买不起钟表,只看天估计时间,时常有学生步行十多里到了学校一看时间才凌晨四、五点钟。读到高中,因为要到外地去读,离家很远就在学校住宿,半个月回家一次,来回步行几十里路,每次去学校还得背上半个月吃的粮食,一趟路要四五个小时,虽然当时乘车的车费是几毛钱,大家都舍不得花,因为那时太穷。学生寝室就是一间教室,男女生各一间,一个班的男生、女生几十个人就各挤在一间屋子。宿舍外有一排水管,所有住校生早晚洗漱都集中在一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当时,学校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教具,基本上就是一张黑板教学。学生早午晚都是步行上下学。外地老师分配来就在学校找一间闲置的房子就是自己的寝室,铺一张床就可以睡觉,一日三餐用一个煤油炉灶在屋子里自己煮饭吃。本村老师也是早午晚步行回家吃饭,随着自行车慢慢流行,也有个别老师开始骑车上下班。记得我当时民师补助只有13元,感觉每月有收入不错了。但是,光靠这点补助养家糊口怎么行啊,于是白天就到学校教书,放学了或者放假就回家干农活,晚上备课、批改作业有时要熬到十一、二点。那时普通的自行车170多元,为了买一辆自行车上班方便,我们全家省吃俭用,把家里的农副产品收入都节约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始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的书本费、学费全免,辍学情况已消失。学校的条件也随之不断的变化。记得那时倡导政府、学校、老百姓“三结合”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新建了砖木结构,玻璃门窗的校舍,算是标准教室,上级主管部门也给各个学校添置了一些教学设备。当时开始出现了幻灯机,这在当时是很高级的,老师们只有上公开课才能使用,还有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可供教学使用。孩子们在这样教室里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还享受着学费、书本费的减免,家长越来越愿意让孩子把小学读完,学校渐渐有了六个年级,学制也从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教师的工资由乡镇发放,但是不少乡镇财政不能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大家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时我们乡也是受灾的乡镇其中之一,就在这次大地震后,我乡的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灾后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举全国之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我乡学校得到香港雅居乐地产公司的援建,学校统筹布局规划,新建起了多功能教学大楼,建起了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随后,国家逐步加大对教育资金投入,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实现了标准化,学校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到目前学生使用的都是独立的钢板结构单人桌、椅。学校不仅有标准的运动场,塑胶跑道、乒乓球台、硅PU篮球场、足球场等,还有室内活动室,就算下雨学生也有地方活动。学校还有标准化的科学实验室,标准化的阶梯教室,有近十万藏书的图书室,有电脑室,音乐室。近两年来,学校又经过多方努力,得到社会爱心人士张天宇先生,璞风天然手工墙纸公司总经理魏波先生,川仙渔业公司总经理杨启明先生,云凤砖厂厂长赵长贵先生,四川海上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建军先生,中国西部艺术公社总经理曹阳先生,四川宇恒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志华先生,以及云凤知名企业家文健、曾云、冯加财、刘昌位的爱心资助,学校的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等添置了设施设备,进行了装饰装修,为学生特长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学校都是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投影教学使用网络资源上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进行学习。课程更加多元化,除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还有道德与法制、生命、生活与安全、科学等。同时,还有各种文体活动、乡村少年宫、社团活动等,学校更加注重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多方面发展,学生们学起来越来越轻松,学习兴趣越来也浓厚,如今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公平教育资源”。

不仅如此,现在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住校了,标准的8人间寝室,厕所、卫浴、洗漱台一应俱全。学校有食堂,一日三餐都可以在学校就餐。从2015年起,学生中午就享受着游仙区实施的免费午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上下学都有车接送。学校安装了饮水机,这些水都是经过过滤的,有开水有温开水,全天向师生开放。现在要做一名教师,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要大学毕业,甚至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教师教学工作要求也高了,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中青年教师实行了网上备课,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质的提升。教师的工资多元化,有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绩效考核等。教师还有固定节假日、寒暑假。现在通讯的发达,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手机随时沟通。每个班集体都会有自己的家长微信群,老师随时在群里就能给家长分享学生们的情况。因为通讯畅通,学生们毕业也能与我们保持良好的联系,虽然见面不多,但逢年过节总会有孩子们的问候。

如今,只要你到云凤小学的大门口,你就会被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远远望去,以“凤飞”为主题的文化石校雕、栩栩如飞钢雕,特别耀眼,熠熠生辉,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校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学校打造以儒家文化精髓“德、义、礼、仁、信”为支柱的,具有云凤地方特色的“凤”文化,设计独特,展示有品味,特色文化非常突出。尤其是由文健军、邓韩蓉、曹阳、曾云、曹继红、何代友、文健、康翠兰八位云凤学子、知名企业家捐建校园雕塑“凤飞”文化石,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获得绵阳市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而且被绵阳市收编“最美校园“画册”。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师生参加上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绵阳市“示范小学”等国家、省、市、区诸多殊荣。

更值得一提的是游仙区教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游仙区学校运动场全部实现塑胶化;全区学校均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教师人人拥有一台办公电脑;热水工程全面实施,让寄宿学生淋浴洗漱享用热水。2019年中考,游仙学子1731人上线绵阳中学、南山中学,为其输送三分之一优质生源,3962人上绵阳省一级示范高中。

想想过去的岁月,看看今朝的时光,回忆是心酸的甜蜜,但更多的是庆幸今日的美满生活。穷则思变,为梦奔跑。为家乡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喝彩的同时,更为家乡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而骄傲!

我深信,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云凤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全镇父老乡亲的支持,云凤的教育发展将会变化得更加美好!(绵阳市游仙区云凤镇小学  何忠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