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海清
从皖南到四川工作四十余年,父母在世时每年都要想方设法回家陪伴父母过年,年后再回单位上班。
从四川成都至安徽宣城单边是2400余公里,一个来回5000公里。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成都至上海的普快火车。先是买票难,普通百姓根本买不到卧铺票,要买有座位的票要找熟人,自己排除几小时买的票基本上是无座票。从成都到南京站下车在不晚点的情况,36个小时,慢尚且可忍,最难忍的是挤,为了能在春节前赶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每节车厢都挤满了人,车厢连接处、车内过道、厕所都挤满了人,连座位下都睡的人。上车时,大家都在拼命地挤,车门挤不进车厢,就从车窗往里爬,甚至顾了人顾不得行李,大呼小叫中车已开动了。上车过程宛如一场战斗。当时我是军人,经常被挤得狼狈不堪,最令人不堪的是入厕难,上车前一两天不也多进良多喝水,可以说坐一次火车遭一次罪。
从1997年到2004年我国铁路实行了好几次大范围提速,有了快速、特快、直达列车可供选择,出行方式有了较大改善。
2008年后,高铁相继通车,并飞速发展,“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飞驰穿行在沪蓉、杭蓉高铁线上。2008年后成都、绵阳到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的航班相继开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提高了人们乘座的舒适度。
现在,那承载过我们这代人太多记忆的火车,也淡出历史舞台,坐在宽敞、整洁的动车车厢里,欣赏窗外的风景,人们心旷神怡,松松愉悦,简直是一种享受。回首过去,从走走停停的火车,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交通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获得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