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四川省的绵阳地区兴办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私立理工大学——川北大学。这所大学不但体现了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重教传统,而且延伸了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四川自贡工学院等众多影响深远的学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从筹备到开学只用了半年时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后,内迁到三台的国立东北大学便开始陆续回迁东北沈阳,到1946年春完成回迁。与此同时,在东北大学任理学院院长的四川藉著名教授李季伟并未回迁,他在成都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国立东北大学迁移后三台高等教育当如何调整》。由于他是四川省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当年4月在一届一次参议大会上,他又提出这个问题,力主大会通过了在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校址兴办本土大学的议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1946年4月底,四川省第十二行政专员督察区在三台召开教育视导员会议,专题研究落实省参议会议案。与会的辖区代表有9个县:三台,遂宁,盐亭,中江,蓬溪,安岳,乐至,射洪,潼南。决定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由第十二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决定联合川北36个县和十大盐场共同出资组建该校基金会。
同年5月6日,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磋商筹备事宜,决定募集基金二万万元;呈文给省府和教育部,请求核准成立川北农工学院,;接收东北大学校舍校具,力争本年下学期正式开学。
同年5月13日,四川省第二次参议大会在成都召开,李季伟等参议员邀请省府各厅处官员和机关学校首长,与川北及毗连各县省参议员,共同商讨川北农工学院办学事宜。大家认为:“川北农工学院之设立,对于川北文化经济建设之发展关系至巨。现时即可利用东北大学迁移后之校址设备,接获有形资产在二万万元以上,而无形资产(如可就近聘得名教师及利用原有成规模设施等)价值更难数计。”(引自《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代电》)
5月16日筹备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李季伟担任川北农工学院院长,负责办校一切事宜,并宣布学院在当日正式成立。随后,第十二区在遂宁召开临时行政会议,决定川北各县分担农工学院基金筹集,多者一县20万元,次者一县10万元,再次者一县五百万元,由各县参议会筹集,同时各县参议会推定一名校董,参加主持学院事宜。会议认为:“年来区内高中毕业生升学困难,川北地面辽阔,交通不便,困难尤甚。川北农工学院能于最短期间筹备成立,不仅为今后川北青年增开一升学深造之途径,且可为今后川北农工生产事业奠定开创发展之基础。”号召各县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该学院。(引自《川北农工学院筹备会代电》)
办学规模扩大使川北大学应运而生
1946年10月8日,川北农工学院正式开学行课。
川北农工学院的发起人和首任校长李季伟在他文章中,开宗明义提出办学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目的:“乘东北大学迁移后,就其原有设备,因地制宜,改设川北农工学院,以期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北农工生产事业之现代化。”他极力挽留了一些川藉和南方以及不愿意再返回东北的原东北大学师资力量,招聘了地方知名人士。同时根据筹备会和第十二区的行政命令,接管了原东北大学的全部校舍,剩余的图书,设施和实验设备,延用了东北大学成熟的教学管理体制,又有四川省特别是川北36县的支持,所以迅速开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开学时便有近千学生,本专兼修,设立了农艺,农经,土木,化工,数理,工商管理,农田水利七大学系。为了尽快建成文理综合大学,又专门增设了中国语文学系和哲学历史系两个文科。九个系分为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按照当时民国政府有关规章“只需三院九系即可成立大学”,川北农工学院已经有了全日制综合文理大学的架子。但因为是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为主建立的,因此对外的称呼是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在“开学通电”中就此进行了说明:“唯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财力困难,川北农工学院欲期于短期内达成国立目的,恐属不易。地方举办,虽少受限制,但非合川北各县之人力财力,不易成功。素念台端(三台各方)热心教育事业,对此已成立之学院,务希鼎力维护。关于学院所需经费,当此物价波动未平,公教人员待遇随时调整之情形下,本年开办及经常费用约需一万万元。来年组织扩大所需更多。”
1948年11月学院董事会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董事会成员外,还有四川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区专署及所辖各县政府,县参议会,川北盐务管理局及各大盐场,各商会各经办处也派代表参加。“济济一堂,冠盖之盛,兴采之烈,空前未有。”会议决定筹改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为私立川北大学,由“院改大筹委会”具备公文及一切手续呈请教育部核准,同时号召各级政府和主管官员以及一切社会贤达,共同支持兴办大学,培养有用之才。在发表的《宣言》中列举出了三条理由:“一是非改大不足以适应川北高等教育也,二是非改大不足以稳定现在所设院系也,三是大学经费设备无虞匮乏也”。会议中还有一件事足以说明川北兴办大学决心之坚定:现场为基金会增筹黄谷12万担,买下了三台谦吉祥丝厂房屋数百间,土地数十亩,备作大学校舍之用。
1949年春季开学,正式以“私立川北大学”的名称对外招生行课,全省特别是川北36县高中生热烈报考。国家特级艺术大师,我市著名画家李武成就是放弃了报考成都南虹艺术学校,报考了川北大学,1952年毕业参加土改工作队后任三台县文化馆长。现已退休的原绵阳铁路地区职工学校校长羊重余也报考了该校,学的化工和机械,后长期参加铁路工作。现绵阳市山鹰园林公司董事长彭山英的父亲也毕业于川北大学,解放后长期在解放军某科研基地工作。可以说,新中国建立后,川北大学为川西北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这是我市和许多地方建国初期最为依靠的技术力量。
川北大学的去向以及重大意义
1949年12月29日,解放军第18兵团61军181师所属各团发起解放三台县的战役,从新渡口和东山多处强渡涪江,攻克县城,各部会师大十字。第二天军管会和南下工作团在原县参议会(现公安局位置)开始办公,宣布裴润为中共三台县委第一任书记。1950年1月1日,任命刘石安为三台县代理县长,三台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同时,私立川北大学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1950年7月15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川北行暑专员胡耀邦同志的指示,私立三台川北大学与南充文学院合并,并由国家接管,成立公立川北大学,同时校址从三台县搬迁到南充。原川北农工学院董事会日思夜想把私立变为公立的愿望终于实现。
1950年9月秋季开学之际,公立川北大学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为加快培育各类建设人才特别是中小学急需的教师人才,川北大学改名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的主体从南充搬迁到四川省会成都市,但是仍然称四川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而留在南充的部分则改称为南充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充西华师范大学。这两所现在响当当的大学均是从本市川北农工学院发展而来,毕业于这两个学校的绵阳人或者毕业后来绵阳工作的外地人,何止千千万万,包括校长李季伟在内的一些原川北大学教师和毕业留校者,还参加了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农学院和绵阳建材学院(后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院,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的筹建或者教学,成为骨干。其中李季伟还在川南的自贡创建了自贡工学院,在乐山创建了技艺专科学院。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拥有现代大学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这个地区或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也是推动这个地区或这个城市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主要力量。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是十分幸运的,先后创办了尊经国学专科学校和川北大学,尽管都是股份制私立大学,历时也不长,但在我市教育史上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后来的高等教育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川北大学的灵魂人物是李季伟。他1899年生于彭州竹瓦乡高桥村,1919年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8年,先后在里昂大学,巴黎大学和格累诺布尔大学攻读造纸,电机制造,高等数学,化学,电器,应用机械学等12个专业,这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学位拿到手软。1927年冬回国,先后在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任教,曾代理云南大学教务长。在兴办川北农工学院的同时,他还集资40万元在家乡兴办造纸厂,机械厂和石灰厂,还勘测设计了从成都经彭州西山到茂县的公路,但被当局推诿,令他非常失望。川北大学搬迁后,他先在自贡,乐山创办学院并担任校长。之后在四川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任教,1972年4月病逝于成都,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乡梓工商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校董事会核心人物是龙杰三,他创建了三台民革组织,在民国时期担任三台县参议长和南部县长,还被选为国大代表,解放后任川北行暑委员,川北区和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为新中国四川省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些都说明绵阳这块古老土地,地灵人杰,根基雄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办好本土各类学校,推进科教兴市树立了榜样。(作者:绵阳民进会员,绵阳市老年新闻文化协会副会长 陈和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