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上善若水”是一种信仰,并不是因为这句话出自道教经典著作《道德经》。而是因为它成为当今社会上最广泛运用的语言之一,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述水特性最精辟的至理名言;是以水喻德、赞扬水美德的经典哲言;是一种尊重水、敬畏水的民族信仰。当今,继承和坚定这种信仰,不仅对了解中华水文化的精髓,繁荣和发展中华水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的意义。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极其精炼的50个字把水、善、道三者融为一体,诠释了“上善若水”的深刻含义。不仅颂扬了水的美德,其中还浓缩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因此说,“上善若水”是一种尊重水、敬畏水的民族信仰
一、“上善若水”的“善”
“上善若水”,就是说善的最高境界好像水。为弄清什么是“上善”,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善”?“善”是伦理学中与“恶”相对立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华文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善,有着丰富的含义,如善良、善心、善意、善举、友善、和善、善于、善为等高尚的品德和行。善,还包含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包容之心等良好的心态。
善良是人品高尚的关键要素,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即有善良之心、友善的人一定有许多喜庆之事,有邪恶之心、敌交过多的人一定有许多遭殃之事。道教精典著作《太上感应篇》中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即善良友善之人一定会有好的报应。又说:“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就是说,心中起了善念,善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吉神已经跟随着他;如果心中起了恶念,恶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凶神也已经跟随着他。其实,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所以,要存善心,兴善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坦然安详做人的境界。而做了恶事或有恶念,心灵总是不得安宁。因此,“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视为人的天性,对“善”的追求成为绝大多数人共同的信仰。而水若是“善上”,则理应是人们共同的更高信仰。
二、“上善若水”的基本特征
“上善若水”是人们共同的更高信仰,是因为“上善若水”具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特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些话就是讲“上善若水”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善利”“不争”“处下”“似道”这四个方面。
1.“善利”。即水善利万物,是讲“上善若水”的首要基本特征。对水的善利性我国的古代先哲有许多论述。如《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还说:“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这是说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始祖组,是万物真正的依托,滋润着万物的生长。还说:水“集于诸生,故曰水神。”这个“水神”为历代人们所供奉和信仰。《淮南子?.原道训》说:无水“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就是说,万物得不到水就不能生存,百事离开了水就不能成功:水广泛包容众生而没有偏私,恩泽到一只小虫而不图回报;使天下富足自身没有竭尽,德泽遍及百姓自身没有耗损。这些都高度评价了水哺育了世间万物,周济天下,却不向万物索取,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2.“不争”。是“上善若水”的又一个重要基本特征。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赞扬了水做了好事却从不去争功,也从不张扬自己“不争”的品格。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费始。”八章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说: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即水从不去争名逐利,这样就没有怨咎、过失和罪过了。八十一章中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无为”“不争”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发展,是无为而无不为。
3.“处下”。即“处众人之所恶”,是“上善若水”的第三个重要基本特征。就是讲水总是处于别人不愿去的低下的地方。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把“处下”作为成为圣人和高尚之人的一条重要标准,认为圣人应该把众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人与人才能友好相处,人与自然才能融为一体。也就是教导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这样才能为自己留出更大的空间。
4.“似道”。即水“故几于道”,就是说水最接近于“道”。这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基本特征。老子讲“上善若水”实质上是以“水”论“道”。老子是最早把“道”作为哲学主要范畴的思想家,并以“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和中心观念,建立了他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老子将“水”与“道”并置,因此“似道”是“上善若水”的最高基本特征。为什么水“几于道”呢?
第一,上面所说“上善若水”中的“善利”“不争”“处下”的基本特性都是老子“道”的重要表现。也是老子“道”的基本特征。
第二,水是道的具象和实体。“道”是什么呢?《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在形体之上可以感观背后的、抽象的、不可感观的,又是可感世界存在的根据。《道德经》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而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是唯恍惟惚、难于捉摸的,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用水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第三,老子直接以“水”论“道”。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和深渊,无不指水而言。三十二章中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就是说,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流都要流归于它。
三、“上善若水”的主要表现
“上善若水”是人们共同的更高信仰,还因为“上善若水”具有许多杰出的表现。老子说: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讲“上善若水”的主要表现。
1.“居善地”。就是说,水善于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即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位置。水不是向高处走,而是向低处流,大海是它的归宿。它启示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身的位置,否者就会带来灾乱。《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疯狂地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为了向上爬,不惜一切手段。他们拥有了奔驰车、大别墅、高官位等等荣华富贵,但由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位置,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2.“心善渊”。即水的心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包容大度。做人要像水一样清澈平静,才能不易受外界诱惑和影响,才能避免受到社会不良习气诱惑和惊扰,提升心灵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做人要像水一样包容大度,才能拥有广阔的胸怀,做到有容乃大、包容多样,不狭隘封闭、不小肚鸡肠。
3.“与善仁”。即与人交往要有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与人交往,要像水一样,真诚、友爱、无私、厚道、有爱人之心,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对强者,还是对弱者都能待之以仁爱之心,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4.“言善信”。即说话要恪守信用,要讲诚信。要像水一样,说到做到,流到声到,不虚伪,不欺世盗名。“一诚天下动”,诚信是人立身之本,“轻诺必寡信”,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世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就是一个缺蚨乏安全感的社会。
5.“正善治”。即行政会善于治理国家。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即以无为、清静之道治理国家。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就是说用“几于道”的水原理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一样,不用费力,这样鬼神也不会伤害人民。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清明的政治主张。认为这样民众就不会受伤害,就会民富国强。
6.“事善能”。即做事要善于发挥自身的能力,能办事、会办事。水有多方的能力和能量,如饮用、灌溉、发电、洗涤、观赏、调节、溶解等,它从不失职。人的能力有大小,对人民大众有利的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去做,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语),这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7.“动善时”。即做事要善于把握时机。任何事业要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天时”。水能很能把握时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机,总是厚爱那些有梦想、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因为他们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道理。
四、信仰的效应
综上所述,“上善若水”具备有“善利”“不争”“处下”“似道”的基本特征,又有多种“上善”的表现。这些在人们的心理上都是神圣的,因而“上善若水”应成为一种自然和社会的法则,是人们的一种崇高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以及某种自然现象的极度敬畏、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的对象也是崇拜的对象,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是人生路上的“"灯塔”"。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仰,就会失去心灵的约束,在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放弃道德和良心,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干出一些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甚至是丧尽天良的事情。
“上善若水”,就是要求人们相信,爱水、护水、敬畏水、节约用水,同行善一样,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如果违背了“上善若水”法则,许多地方就会出现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导致山洪、泥石流频发等情况,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条河流在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九曲十回,形成了河岔港湾。而人为过度的“渠化”,则使河流失去了天然的调节功能,加重了洪水危害。更有甚者,由于私欲的恶性膨胀,或贪污巨额的水利工程款,或偷工减料,修建一些豆腐渣工程,造成祸国殃民的严重恶果。这些都是对“上善若水”法则丧失信仰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总之,只要我们坚守“上善若水”的信仰,就能引导人们有水一样的美德,人与人友好相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山青水绿、海晏河清、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愿景就会实现。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就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李宗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