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论坛》主编 刘仲平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反映客观事实、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是文艺作品创作者表情达意、承载主旨的重要依托。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表面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意蕴,感染读者、影响社会。除了传统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经典意象外,我国文艺作品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戏剧《茶馆》中的茶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的背影,小说《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等等,都十分吸引读者。由绵阳市知名作家陈奎老师创作、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古水井》中的“古水井” 意象(以下简称古水井),也成为寄托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深层认知,寄托作者对植根于大自然“甘泉”的留恋和永保生命力向往的特殊意象。
一、古水井揭示主人公曲折悲欢、奋斗不止的人生轨迹
古水井是石德贵人生的转折点。本为普通乡民的石德贵,因帮助参与成都保路运动的乡人彭磊而被清军追捕,后逃亡深山,栖身寺庙,受高人指点,学得一身好武艺,后弃农从军。驻军寨子梁,结识了在古水井打水的姑娘林仙芝。从此,石德贵在军队中如鱼得水,从快意恩仇、到讲战斗技术,再到讲国家、民族,从一个草莽英雄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战士、将军和地方领导。他两次组建特种部队——虎狼队,护送首长勇闯过封锁线,刺杀日军将领。虽经九死一生,也算功德圆满,当上了师长,后又到地方上担任副市长。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次爱情,第二任妻子为他开枝散叶,生下三男一女,保证了香火留传,成就了传统中国男人的“成家”梦想。后来,他辞官回家,又得到成为第三任爱人的桂花姐悉心照顾,最后年过百岁,终老寨子梁,让自己的灵魂守护着那一口清冽甘甜的古井水。
古水井是在外流浪者特殊情愫的牵挂。《古水井》以石德贵这个老革命反映人生,但又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中革命者的“高大全”,和当今一些文学作品“正能量”人物的“高大上”。他一有空就想回家,想着古水井旁的俏丽的媳妇,实在天真可爱。仿佛《西游记》里,总是想回高老庄成亲的猪八戒。所以,对于《西游记》中的形象,国外不少人士往往喜欢“猪先生”,而对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孙悟空不太喜欢。
古水井是石德贵心灵的最终归宿。石德贵家庭是不幸的,但他依恋大自然,寄托于古水井的情怀又是美丽的。他的第一任妻子涉河身亡,第二个妻子投井自杀;大儿子到国民党部队当兵因反抗部队克扣军饷被体罚而死,二儿子到湘西剿匪光荣牺牲。古水井旁边不仅有他热爱的山林,有他深深眷恋的家人,更是是他生命源泉。他的四个孩子改名为松、柏、青、玲(林),让生命延续在大自然。在全书三十章中,包括了古井恋情、古井伤情、安家古井、井水风波等。
二、古水井揭示政党来源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大场面、大事件反映政治生活,寄托政治理想。比如,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等。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讲,这似乎遥远了一些。所以,一些作品出奇制胜,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平凡事体现国家大事、政党政治和社会发展变迁。在石德贵生活中,历经清朝政府、中华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最终参与革命,转战南北,参加大小战斗,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立功勋。在《古水井》一书中,作者以“古水井”为载体,不知不觉中诠释了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军队,才能最终发展壮大、取得最后胜利。一个中国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子弟兵,也只有融入革命洪流,为人民而战、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才能书写人生灿烂的篇章,人民也才能最终记住他们、传颂他们、学习他们。这个特点,有点像曲波的《林海雪原》、王愿坚的《闪闪的红星》等作品。
这个观点,与作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陈奎老师在绵阳公交公司工作13年,后在我市第一个,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科学小说研究会——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从事管理和业务工作。他对社会、对绵阳、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国家科技城建设、汶川特大地震及其之后的影响等,都有自身的见解,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古水井》一书中。
三、古水井生动地展示了生命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哲理
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美国诗人桑堡的诗歌《雾》:“雾走来/小小的猫脚/它坐着/纵览海港与城市/沉默地弯着腰/然后向前移动”本诗的意象就是:雾是“小小的猫脚”。王冕的《墨梅》一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其中的意象,就是墨梅。不过,此梅已非自然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以上作品虽是诗歌,但也道出了文艺作品意象的共同特点。陈奎老师的《古水井》一书中的古水井,建于明朝,长期为战事服务,有点像三台县的五层山。后来,石德贵第二任妻子为保名节投井身亡,水井不再出水。石德贵告老还乡后,多方找人寻找水井“龙脉”未果。最后,在一位80多岁老师傅的指点下,他在水井上方广种树木,组织人清淘水井,甘泉得以复出。从此以后,石德贵从盲目用水到全心护林、护水,人和树,人、树和井息息相关,相生相融,古井水源得以源源不断。在生命最后一刻,“他看到井里清蓝的水,脸上出现了少见的笑容……”看到这里,使人不禁泪眼朦胧,油然而记起了古诗文:“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四、古水井展示了四川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
《古水井》是地方人文知识的普及“读本”。作为下乡当过知识青年的陈奎,其作品《古水井》中“水井”最早来源于涪城区石塘某村的一口古井。《古水井》一书中不少场景都是以四川为主要背景。书中的地名真实而又神秘,故事久远而又仿佛发生在身边。比如石德贵的家乡麻柳镇老龙沟在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真有地名。达州市达川区在1935年就置镇麻柳,后来撤销,1985年复建。宜宾市李庄附近有地名老龙沟,还有一家知名的老龙沟食品公司;甘肃省南部还有知名的老龙沟峡谷风景区。而石德贵参军集训的寨子梁更是川东、川北和省外的常见地名。陕北直罗镇寨子梁,毛泽东初到陕北时在这里打了第一仗;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寨子梁,剑阁县武连镇寨子梁等,都很有名。此外,文中提到的许多战斗、战役,以及内江、江津、贵州、灵隐山等城市与地名,都是大家熟悉的。阅读《古水井》,就是熟悉四川风土人情和地理特征。
古水井展示了作者朴实无华的追求。《古水井》封面设计很有特色,以“古水井”骑黑、白两色为界,封面、封底只有黑白两色,全书色彩对比分明,简朴无华。让人回想石德贵的黑白人生,让人体味到作者对人生的特殊品味。
古水井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包括对比较敏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西征(西路军)、川军抗战等,都有较好涉及,行文比较稳健,积极向读者展示历史风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