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清明时节话清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3-21  发稿编辑:韩春梅

 

 阳春三月,莺飞草绿,淅沥的春雨带来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节日——清明节。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寄托哀思、怀念亲友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清明节的渊源

说起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但现在已快要被人遗望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传说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代的晋国忠臣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忠心耿耿,曾割自身之肉为重耳解饥,立下汗马功劳。重耳返国即位后要重用介子推.但介子推怕功高震主,便背着老母亲一起躲入绵山。重耳为逼他出来,下令放火烧山,谁知介子推宁死也不出山,母子双双烧死于山中。重耳既难过又无奈,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的绵山。因而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示追怀之意。

寒食节的风俗原有很多,如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拔河等。

清明节的风俗

由于清明在寒食第三日,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

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是人们欣赏领略春网。大地的大好时光。清明踏青习俗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清明节,喜欢在曲江江畔赐宴群臣,众人吟涛作赋,寄情山水。唐朝社会风气豁达开放,清明节时,长安的妇女们结伴到郊野春游,赏花踏青。发展到现代,只要是春光明媚,人们都会去春游。

插柳:清明节有人人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与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每年清明,歌妓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来纪念这位用词揭示她们悲苦生活的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后来,人们认为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所以在踏青回来,总要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放风筝:“拂面不寒杨柳风”,沐浴春风,人们放飞风筝.放飞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丽雅)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