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副部级官员,村干部为了讨好他,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这用得着吗?难道一个副部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说白了就是送人情嘛,这坚决不行!”近日,这条李克强总理“拍桌子”消息被各大媒体曝出。(检察日报,6月23日)
看到这则新闻,网友们对李总理的愤怒感同身受,的确,一位副部级官员的父亲还用得着村干部“施舍”低保?或是将低保作为特殊的礼物达到贿赂讨好的目的,以此来感动副部级官员从而获得些什么。无疑,这位村干部神经搭错了弦,暂且不论这是一份利用职务之便“偷”来的礼物,其份量之轻也是在羞辱副部级官员的格调。
虽然副部级官员不一定看得上这低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却是“天上的馅饼”,与基层干部相互勾结,利用虚假身份和证明冒领骗取低保的现象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一些地区极为普遍。低保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保障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最基本的生活而实施的政策。但近来有媒体报到一些地方在对低保专项清理整顿后发现,动则有数百上千的低保“冒牌户”,而辽宁锦州市一次性清退的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就达2万余户。
这么多假低保是否意味着低保标准太低?非也,全国7000多万低保户的确人数庞大,但对于13亿人口还有2亿贫困线以下人口的现状来说,似乎也可理解。根据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披露,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六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八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反到享受到低保,网友不禁要问,这低保究竟是为谁而保?
其实在农村地区,类似骗取低保的类似情况不一而足,种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民工培训补贴名目繁多的各类补贴又有几成真正到了农民手中?因为缺乏深入的调查核实,究竟谁穷谁富谁符合低保条件往往是由村干部个人说了算,而乡镇以上的审核审批机关因为人力上的不足很难掌握真实情况,这无疑给了基层干部权利寻租的空间,“人情保”、“关系保”就出现了。如何才能让低保政策真正为保障生活最困难的那部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而不被扭曲执行?除了完善低保审核制度,加强随机查核,公开低保名单接受群众媒体监督,建立公开匿名投诉举报机制,还需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及时清退,对于违法违法的申请者和经办干部加强惩处。
作者: 伍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